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1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没有普通的词语,只有普通的运用

   
在初看到某些文字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惊讶。这种惊讶让人联想起当年沙画刚刚兴起的时候,看到那个在幻灯上铺设沙粒,指尖辗转间,便完成一次次精巧的布局与衔接的场景。甚至在最初的时候,你只是会惊异于自己看到了一些不可能发生与呈现的事。当然当你看多了之后,神奇的感觉渐渐少了,但却仍惊艳于作画者的想象力。而看文章,尤其是读诗歌的时候,若是有一种风格,在乍一开始的时候,不显山不露水,而渐渐地,你能感觉到它的轻描淡写却很好地涵盖了文字中的一切。甚至是以最精确的方式,在每每读到需要释放情绪、补充感怀的时候,用恰当的修辞加以“滴灌”。这样的文风,所给人的惊讶,就恰似是沙画当初给人的惊讶一般。将极普通的物和事,用到极不普通,这其中的心思和智虑,是极其深厚的。
  
PS:取材自作者“庭前花开”发表于2009-2-18的现代诗歌作品《陌上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2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母语式的文言

  
我很想和大家探讨一个词汇,叫做“古境”。这点是我一直都很强调的。它就像是《中国合伙人》里说的,我们现在说的英语,其实不是英语,而是用中国人的思维表达的英文。真正的英语,应该是从思维模式到语言表达习惯,都以西方人的审美为标准的。只有用外国人的思维说外国话,这才是真正的“母语式的外语”。同样,写古诗词最忌讳的,也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去说文言。就算毛泽东也是一样。那个“不许放屁”那首是谑词,戏谑之作,不要拿这个来说事。说一首正经的,比如《沁园春·雪》,这里面的思维,叫做睥睨天下。这首词虽然写得豪情万丈,但归根结底还是体现了一种年轻人的豪情,和革命家的眼界。我们赞其一生“少年英雄”即可概括一切。但是少年英雄并不是只有毛泽东一个。反过来说,古往今来多少留下盛名的王侯将相,其实都多少有这样的豪情和眼界。若无如此豪情和眼界,怎会推翻时代而建立自己的王朝?若无如此眼界,又怎会对前人的律法大动干戈,而提出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的设想?换言之,在中国人的江山上,一个中国人自己的领袖,用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载体说出的话,其最深刻的思想继承,必定是来自于自身生活的这片沃土的。我们可以说的,只是他将古往的豪情壮志,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而我们学习古诗词,切忌的,就是所谓的一步登天,想着一下子就达成前人未曾达成的高度。你们知道毛泽东是有了多么扎实的文学功底,才能够推陈出新的吗?所以由此归结拢来,就是在读古诗词名篇的时候,无论是豪放还是婉约,最应该读透的,是作者的心迹。所谓的心迹其实就是“思维模式+情感流露”把握住了那些心迹中,最具特色和特征的东西,你也就真正领悟到了古人的思维模式与情感走向。带着这种感觉创作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母语式的文言”。
 
PS:取材自作者“绿窗眉妩”发表于2009-2-22的古词风韵作品《虞美人(虞美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2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计较是不幸的祸根

  
你告诉我,什么叫两情相悦?其实世上一切的两情相悦都是从一厢情愿开始的。或者说,一开始双方都以为自己是一厢情愿。只有当一份心意被传达以后,才真正出现了两情相悦的可能。那你告诉我,什么又是恋爱?恋爱的前提,便是两情相悦。所以,在一场美好的恋爱中,你应该既能感受到接受的快乐,也能体会到付出的欢欣。你快乐,是因为你爱的人愿意为你付出一切,你也愿意接受;你快乐,是因为你也愿意为你爱的人付出一切,他也愿意接受。这就是所谓的你情我愿。我想,当两个人之间彼此产生了这样一种关系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就少了一分计较。我耳闻目睹过许多失败的婚姻,看起来千人千面,但究其根本,我想就是因为“计较”二字。一旦一对恋人之间的计较多了,而且也变得不可容忍了,那这段关系就到了濒危的关头。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真想提醒他们,回忆一下当初吧,回忆一下那个两情相悦的时刻,回忆那些彼此包容、你情我愿、没有计较的时刻。如果想到这些,或许人们就能冰释前嫌,而认真检讨自身的问题。于是,也就没有那么多不幸和失败的人了。
  
PS取材于作者“沁梅映雪”发表于2009-2-22的现代诗歌作品《当梅花爱上雪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3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关于迷失的比喻

    
你有没有迷失过?想象一下那样一种情境。你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里驱车。开头开在平地之上,但是不知什么时候,就上了高架。而这个高架又不知为何,绵延数十公里,你也没多想什么,就是继续开,开着开着,你会有一种错觉,就是感觉开在高架上才是驱车的常态。这就是所谓的迷失。其实真正的生活一直都在那里。只不过在一个我们自己也不会刻意去记忆的瞬间,我们在原先的生活之上,又筑起了一种生活。其实原先的生活,一直都在这种生活的下面默默陪伴着我们。只是我们早已将这后来的生活,当成了真正的生活。但如果我们真的自欺欺人到极致,也就无所谓迷失了。之所以迷失,一定是因为内心的深处,还存留着对于原先生活的记忆和设定。于是这原先的生活,便好似一个后台程序一般始终运行着,让我们在劳碌的间隙,总感觉惶惑。其实,解开这一切的方式,只是需要注意前方的道路,找到一个最近的道口,从那高架上下来,重新踏实地开在平地之上。当你终于“落地”的那一刻,将迷失取而代之的,一定是许久不见的安宁。
   
PS:取材于作者“红米加豆”发表于2009-2-24的现代诗歌作品《走失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3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爱上一种美好的可能

   
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正当的爱情?在我看来,正当与过当,其实并没有定论。尤其是爱情,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定义,每个人的定义也只能代表他自己。在我看来,你不该爱我。但在你看来,你的爱并不受自己的约束。有句话说,我们都爱自己,胜过爱爱情。那什么是真正的爱爱情呢?就是享受爱上一个人的感觉,无论他的反应,都依然执着地去爱。你可以让我离开,但我会一直念你。你若爱上别人,请看到我的绝望。我想一个真正爱爱情的人,比任何人都知道什么是理想的情境。或许宣扬理想,比真正得到爱情更为现实。如果爱情最终不曾实现,至少我曾经理想过一个完美的故事。所以回过头来,什么是正当的爱情?所有满足自身对爱的想象的爱,便都是正当的。因为我相信,当现实决绝,很多人会满足于曾经表述过一种美好的可能。 
  
PS:取材于作者“庭前花开”发表于2009-2-25的现代诗歌作品《以诗歌的名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7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用经典通往智慧的圣殿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老子又说“一件事情想要长久,关键在于不标新立异,而是立足于经典”。所以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于经典的沿袭和研习。不是说读多了就好,而是说能够融汇。如果一个人能够有足够的功底,脑子里融汇了足够多的经典,那可以说是“出口成诗,句句含韵”。而很多人写文章之所以显得单调、单薄、单一,归根结底,还是底子太薄。我说了,真正的经典,是不需要读太多的。经典就像是一扇大门,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无论你学的哪一本经典,最终将通往的,都是同一个叫做“大智慧”的圣殿。只要你真正将经典学透,透到进入到了最根本的大智慧中,那么你的文字才能显出足够的底蕴。在加上自己的风格,就是你自己了。  
  
PS:取材于作者“往事堪伤”发表于2009-2-25的现代诗歌作品《今生,我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8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张力之辨

  
其实我一直都想谈谈关于张力的事情。这是我最擅长的东西。张力二字,在语言上,从本质上来说,是有文字的致密程度决定的。这里包含着几个要素。其一,就是连贯。一个致密的结构,必然是连贯的。而且不是单纯的连贯,而是可以被称为紧扣。当我们谈到孤独、等待、年轮、冲动的时候,它们之间本就有着严密的因果联系。比如孤独必然等待,而等待会增长年轮,但年轮作为一种印记,其实便是冲动的凝练。冲动从未退却,只是变得更加内敛。当这些环环相扣的逻辑链组成文字的线索时,这就为文字的张力定下了一个好的基调。其二,就是蔓延。文字的张力,最直接的因素,其实是一种向四合八荒无限扩展的气场。所谓“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个强大的气场,便有如此的感觉。它能让你感觉它的重点虽只在你的眼前,但是它的边际却无所不包。而要达到这点,就需要作者有一种宏大的视野,用一些至理,对世间万象进行渗透。第三,要真正“张”起来,就必须让文字刻下力度和能量。这就要求语言有穿透感和打击力。穿透感源于精准,打击力注重震撼。精准在于入微的观察,震撼在于氛围的营造。所以张力的最终要素,在于一个作者观察与营造的能力。
  
PS:取材于作者“黑马王子。”发表于2009-2-26的现代诗歌作品《立冬的风轻轻拍在我身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8#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9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向着圆满进发

  
有一个长盛不衰的主题,叫“我心中的另一个自己”。其实,我们可以知道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性格都不单一。最单一的性格,也会像是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稍复杂一点,就是一个三角体,有四个面。再复杂一点,就是一个立方体,六个面。而这种复杂,最终极的呈像,自然就是一个球体。它有无数个面,但这些面又是无缝连接的。其实只要你能够真正做到无缝连接,一个人就会进入自我的和谐与圆满。球,就代表了字面意义上的圆满。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而人之所以会陷入自我围困,是因为性格结构还不稳定。简单来说,人生来会有诸多性格面,但最终只有一个表面。这个表面可能会有很多性格面的影子,而大多数人对你的印象,也来自于这个面。但一定会有一些更深刻的东西,被隐藏在了表面之下。而恰恰是这些东西,你不深究没事,一旦你去认真想了,它就会极大程度地改变你的性格结构。而诗歌就是这样一种“变数”。写诗的人、读诗的人,身上存有的可能性,都要比常人丰富的多得多。而写诗的冲动其实是不由自主的、近乎本能的。当一个人写诗的时候,必可避免地会进行对世界的观察和对自我的审视。结果,很可能就是“灵魂与躯壳之和,小于命运”。但是这种小,恰能够成就谦卑,也成就深邃。所以一个人只要不停止向灵魂更深处的探索,就一定会得到一个更为强大的性格解构。直到最终,便能够达成圆满。
  
PS:取材于作者“一川向远”发表于2009-2-25的现代诗歌作品《1+1<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9 | 只看该作者
希冀之光:浅读小隐《夜无寐》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现在小染的文字,读起来会令人很享受。一篇鉴赏最令人着迷的地方就在于,它会提供给你一种思路,且这条思路不用你自己去想,作者会一步步地铺叙下去。你只需要沿着他所指出的方向近乎本能地前行就可以。以前我总说小染写文章看到的点太浅,还想不到更为深刻的层面。但是这一次,文字彻彻底底地抓住了原作的关键点,且将其做了最恰当的升华。尤其是“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下,或有候王”一句,让人从更深的层面理解了原作者的本意。然后文字从始至终都充满着一种观察者的视角以及不灭的希望。这和原作的短小所造成的意境鲜明是有关系的。而更重要的是,作者和原作者的信念得到了高度的重叠。于是这一篇评论才能够站在原作的肩膀之上,达到更高的高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08:40 | 只看该作者
风剑心老师:这一次发这么多,创作不断,是好事的,从卢兄的诗歌看来,好像在做一些尝试,但总体来说,在追求“奇”。作品本身少了厚度,读罢之后,少了让人回味的东西。如果卢兄能够跳出原先的思维,再审视自己的作品,会有好处的,个见,问候。


卢利斯:谢谢风站的中肯建议!我反复读了几遍,也觉得诗意的厚度不够,只能让人眼睛一亮,不能让人回味无穷!如果能在“奇”上面再往深处挖掘,这样可能会更好些。正如风站所说,要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诗歌看诗歌,这样会对自己的不足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交流愉快!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渝ICP备2024032254号-1 )

GMT+8, 2025-1-10 12:43 , Processed in 0.05996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