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10 | 只看该作者
《由语境的建立谈写好诗歌的核心要素》
文/赛宾的左手

  写诗要先建立语境。好让人弄清楚这是一篇写实的亦或是虚构的作品。而光有语境还不够,要让文字充实,还需要作者在文字的容量和延续性上做好文章。

  
其实从创作本源来讲,一切创作的初始,都是对现实的书写。如果抛开文笔的稚嫩,通常在一个作者最初的作品中,往往只有纯粹的纪实性。即使瞎编,也是一编就瞎。因为任何会被追究其真实性的谎言,最终一定会被戳穿。而之后,我们开始接触到“虚构”这个概念。一言以概就是“当你明知一个谎言是谎言却不在意其真实性时,它就可以被称之为虚构”。而作为一种更高难度的写作技法,在最终达成这种技巧之前,作者往往会经历一个由写实向虚构的过渡期。而下面的这件例作,就是一个典型的过渡期的案例:
  
  从黄昏起
  蝉和青蛙开始了沉默
  无风的夏夜
  从落日的余晖挂在高高的树顶开始
  
  往日清凉的小河
  那坝上的激流正沸腾狂躁的翻滚着
  自从来了乌贼
  小河就变得深沉起来
  
  一只归家的喜鹊
  从一个巨大的烟囱顶经过
  然后化身成一只高速旋转的陀螺
  一飞冲天
  
  无数盏闪烁的路灯
  是城市夜晚无眠的眼睛
  待到白昼
  这些眼睛都瞎了
  
  
它最主要的问题,是语境的尴尬。简而言之,就是当文字中虚构与写实的元素同时存在且比例不相上下时,你会无法判断,到底是该从一个虚构故事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作品,还是以一件写实作品的视角来看待。如果是虚构,那么写实的部分就过于直白。如果是写实,虚构的部分又过于荒诞。
  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所谓的“虚拟语境”。简而言之,就是你需要给人一种强烈的暗示,表明你是在讲一个故事。而虚拟语境的关键,就在于起首的一句或是一段。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理想的接合点,文字就能打开读者的想象,从现实进入到无际的虚拟空间,使人任意遨游。下面就着重介绍以下这件作品:
  
  一朵莲花带雨开,千丝万缕旧楼台。
  为君兰桨随波去,暗影清烟入梦来。
  ——题记
  
  [一]
  梦已生成烟青色。水,卷起一段氤氲,将时光,隔成沧海和彼岸。无数细碎的心事被打湿,倾泄在半亩柔波之间。本无意沾惹潮湿的目光,奈何,多感的尘世,禁不住一曲未央。我只得在这抹水色里,洗净瞳孔,从白天等到清夜。
  
  [二]
  一些似有非有的情境,将一干记忆慢慢散干。点点斑斑,是水的那些浅浅淡淡的心事,又像是女子沉积多年的梦,在温婉地轻吟,轻轻的,轻轻的,漫入记忆深处。而我,则是在这团水墨里苏醒,在一弯浅蓝里长成记忆中莲的模样。
  
  [三]
  千丝万缕,是莲细腻的针脚,一座水塘就是一方绣帕。不必鸳鸯,只将自己的影儿,静静入画。从此,不再怀疑秋凋和冬零,眉眼沾水为露,结成一段香,不与红尘结怨。且共烟波浩渺,枕风照影,落珠成玉,此身抱水酣眠。
  
  [四]
  与水相依,用远离喧嚣的遗世独立来完成进场这场心灵的皈依。就算终要被时间洗淡了容颜,冲散了清影,终要一瓣一瓣凋零于柔波间,那也是一种跳脱红尘的修行。莲就这样藏身于一首诗中,轻轻吟唱,淡淡凝香,一点一点打开自己。
  
  [五]
  七月,就让自己长成一株莲吧,亭亭静直。从此,将浮生托付给水,就以水为名。以水为名,注定了要忍受清寂和孤寒,要忍受梦如水碎。纵然水寂山寞,会让记忆打结,泛着苦味。那又何妨,命运的指纹早已镀上你的名字,水正清,花正柔。
  
  
这篇作品的责任编辑说:“这种写法叫以情写情,在读一首好作品时,读者心中产生强烈共鸣,由此激发出自己的灵感。在被作品所内含的情感打动的同时,自己心中也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而从古诗词的角度看,这完全要归功于作者“造境”的成功。简而言之,就是将原本简短的故事扩容,写成一个开放式的结构,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感情,使读者在情感的驱使与启发下继续探索这个开放的故事。换言之,读者的参与度决定了作品的成败。这一点且按下不表,我们先来说说虚拟语境的起首。首先题记中的一首古诗,就等于将读者从现实当中带离出来,走进一个“雅品”的境地。而之后的文字,你注意第一句,就鲜明地传达出文字的风格。“梦已生成烟青色”。首先梦是缥缈的;其次烟青色也是缥缈的;而梦居然生成了颜色,就更缥缈了。而因为属性相同,使得这个以缥缈比喻缥缈的缥缈的比喻十分贴切,于是意境也就此荡开。所以,一个好的虚拟语境的起首通常需要具备两个要点。其一,文字必须充分展现出虚拟的感觉。其二,表达必须生动贴切。之后要做的,就是令其后的文字,与起首保持一致的步调与风格。即便是转折,也要让人看出清晰的脉络,或是强烈地感觉到其内在紧密的联系。
  
而光有语境,文字还只是一个空架子,更需要注重文字的容量和延续性。简而言之,就是你文字内所蕴含的审美能量足够使读者感到满足;与此同时还能让人觉得这篇文字余韵不绝,或是自成体系而令人百读不厌。而关于艺术,有些人易于满足,有些人则更为苛刻。它和一个人的作品阅读量有着直接的关联,就好像四川、湖南人会比江浙人士更能吃辣一样。而上面这件作品,应该是可以满足较为挑剔的读者了。而关于文字的延续性,作品则是采用了自成体系而使人百读不厌的方式。
 
 而关于自成体系,有两个必备条件。一点是相对充裕的篇幅。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一个体系的建立,其“砖瓦”必须足够,否则堂庑就会极其有限。但也不宜过多。过于冗长的篇幅会使人记忆模糊,而不利于意境的展开。另一点,就是作品必须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像上面这件作品,就是其中的典范。以一些长度适中的段落,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篇章。以章节自有的想象力以及章节间的留白给人的想象力,来共同构建作品的体系。而之所以你能百读不厌,是因为文字本身所能展开的想象足够丰沛。你可以将每一处的奇思妙想都当做一个展厅。如果展厅足够多、足够长且其中的展品足够吸引眼球,那么当你走到最后一个展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回味并欲图重温第一个展厅的内容了。而每一次的徜徉,都能因过程的舒缓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审美疲劳的堆积。但这种愉悦毕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无限重复,但至少,奇思妙想更为丰富的作品,是相对更为耐品的。而这种耐品,是因为文本本身的蕴含。或者可以说是“功夫在诗内”。当然,与之相对就有“功夫在诗外”的作品,就像下面这首:
  
  稻浪漫过了陇
  陇上的月,磨快的镰
  那一年
  都这么说
  
  女人走出针眼,追赶笑声
  男人打一响指,吆声贯耳
  稻浪鼓动着他们
  充实。幸福。
  
  开镰,开镰,开镰
  手揮动成兴奋的弦弧
  大把大把的阳光躺下来
  是爱,是暖,是永恒
  
  在时间的刻度里,一夜
  就完成一个春天的梦想
  一粒粒金黄的元素
  遨去做了客。進入了心灵
  
  那一年
  都这么说
  日子过得跟稻穗一样
  真实。沉甸。
  
  
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我之前提到的另一种延续性的表现方式——余韵不绝。上面这篇作品,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其通篇都在为最后的余韵努力。这整篇文字就是一个梦境:一个真实的、又已经不那么真实的梦。而描述梦境的目的,是为了留下感慨。是为了给曾经的幸福,一个肯定而安慰的答案。于是,一切和作者一样缅怀过往幸福安宁日子的人,都会随文字的落幕,而勾起对岁月的怀念。文字的延续性便就此成立。
  
而造就一篇文字的余韵,也有两个必备条件。一点就在于文字需要有一个指向。这种指向可以很鲜明,就像“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也可以更具开放性,比如“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然同是苏轼的作品,虽然同写悲凉,但从意境渲染上,前一种是穿透式的,后一种则是晕散式的。但无论如何,文字都有一个指向、一种引导,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发散。而另一点就在于,前面的文字结构,需要为最终的余韵,做好足够的铺垫与支撑。你可以将其理解为引线。引线本身不是炸药,但通过引线的引导,就能勾起回想与想象。而引线最关键的特质就是连贯,不能出现断点。而这和结构有关。一篇余韵不绝的作品,其铺垫部分需要在结构上具备两个特点。其一,就是脉络清晰。其二,就是留白充分。与自成体系的文字在段与段或是章节与章节之间留白不同。余韵不绝的作品,要求行文中的每一个句子之间,都有充分的空间,以便回忆和想象能够渗透其间。而这些回忆和想象也不像自成体系的作品,在徜徉的过程中就已充分显现。而是要文字到了末尾、最后的余韵洇散之后,它们才会被彻底激活,而开始肆意活跃起来。
  
总而言之,若想让人能够辨清一篇文字该以何种角度进行评判,就需要在文字的一开始就构建一种相应的语境,以语境作为引导,使读者对作品产生直观的判断,也能更好地进到作品的情境中去。而为了夯实文字内涵,光有语境还不行,还要以内涵量丰满的文字作为依托,来尽可能地满足最为挑剔的读者群体的审美需求。且在文字的延续性上要做好文章,或是自成体系而百读不厌,或是余韵不绝而心与物游。如果这些都能保证,你就已掌握了写好诗歌的核心要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15 | 只看该作者
光明之路:浅读地博《火把》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首先,送上一句不算夸奖的夸奖。小染对于评论对象的选择保持了一贯的高品位。这首简约而深刻的小诗,确有其撼动人心的地方。关于具象化解读的问题,上一篇已经做过阐述,此处不赘。我这里要进一步讲一讲“逻辑结构”。其实任何文字的把握,都是从其逻辑结构开始的。所谓逻辑结构,简而言之,意象间的联系。为什么要出现这些意象?为什么要以这样的方式组合?为什么是这样的句式结构?它们最终又都指向了哪里?而途中又涉及到一些什么?这些是逻辑结构要弄明白的问题。而弄明白这些问题以后,一篇文章的思路就会随着框架的浮现而变得清晰可观。而一切文字的构造,都是为意境的建立所服务的。于是一切对于文字构造的解释,都要从它对于意境的构造所产生的效果说起。这一篇里,在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在一种孤寂苍凉的氛围中展开,到最后才迸发出光明的。而你在这苍凉中能看出些什么,决定了你能否把握住文字的逻辑结构。这种苍凉所配合或者说是想要烘托的,是一种行者风范。行者行走于天地间,单枪匹马,不知疲倦、不知孤独。他专注而敏锐,心中只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是第一段所给人的感觉。而第二段给人的感觉是在轻悄悄中氤氲起了希望。使得一个人从他自身的力量,演化为一个群体的信念。能否理解这一层的变化,就是能否理顺逻辑结构的核心了。这里就要谈到行者的目标了。行者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他的目标是什么?答案很明显,他的目标就是成为人们的向导和先驱。在自己越过荆棘和山丘之后,紧随其后的人,能够更为顺畅地驱散黑暗、展望光明。正因为有着这样的目标,才使得一个人的行为影响了一大群的人。如此一来,文字的逻辑结构就被理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16 | 只看该作者
静谧之音:浅读春江青苇《雨中山行》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一篇我要夸一下小染,开篇选的点十分的准。我在读完原作的最后一句之后,想到的也是王维这首诗。但是之后的解读,还是显得太过程式化和具体化。我曾经有一个比方,说诗歌讲究的是意境,你解读的时候,必须保持这个意境的完整。这就好像在做器官移植的时候,你需要让这个器官保持活性。如果器官没有了活性,它顶多就只是个标本。所以解读诗歌,就需要一种独特的手法,我称之为“整体意境再造术”。所谓的这个“整体”,不是说绝对不能去讲某一个词语和句子具体的意思,而是说,先有整体大局观的导入,而后在顺水推舟地讲解细节,而不是本末倒置地以细节解释为先导。像这一篇,你首先要做的,是提纲挈领地谈一谈读完这首诗你最大的体会。这点小染是做到了。其次,你就要找出最能表现这种体会的句子。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文字顺序来。这里效果最突出的句子,应该是结句。结句给人以空濛的感觉。而为何空濛,是因为文字的境界。这里就可以顺势谈到点线面的问题。文字最后一段,其实是在构造一个面;倒数第二段,则是两条线索;而第一段,则是分散的点。作品从点到线再到面,讲究的是蔓延二字。抓住了这两个字,你就抓住了文字的核心。而想要有这种分析,必须是通过提纲挈领地把握住文字最根本的点,以及最能表现出这个点的文字来得到的。而不是从细枝末节的地方着手,艰涩而曲折地靠近圆心。所谓“高度决定眼界”,就是这个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17 | 只看该作者
如画黄昏:浅读石溪《我在》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一篇小染涉及到的层次比较浅。更多的只是在谈一种感受,而没有说出些门道。这件作品从文学性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环环相扣的逻辑结构。这种结构,从一个点出发,迅速蔓延,最后构成一幅和谐交融的情境。这样一种结构,讲的确实就是个体与外界的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但又不止如此。原作逻辑的重点,其实在于“层层深入”四字。也就是说,“我”与世间万物的关系,不是单纯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这里讲的是“我”和“你”。我与你之间的关系,是穿过了湖岸、堤路与黄昏之后才建立起来的。所以这篇文章其实是在讲,当两个人穿过越多的考验而最终走到一起以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越是亲密和牢不可破。而这一路经过的历程,也都成了人生中美丽的收藏。所以“我在”既是指拥有了“如水的你”。也是指因为要遇到这样的你,让这一路走来的风景都有了我的存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18 | 只看该作者
塞宾的左手老师:选材与选题 


在创作古词的时候,词牌的选择很重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来呢,不同的词牌有各异的调性,就好像在音乐上,七和弦的调性就是不稳定。你像《声声慢》这样的词牌,你就很难填出一种“摇滚范儿”。《满江红》的话,辛弃疾倒是填了几首很带柔肠的。但更关键的一点在于,你看表达的内容是什么风格的。如果你想要让你的词,呈现出平易而通透的感觉,最好选一个句式简约而又有广泛认知度的词牌,如此,恬淡的词牌配上恬淡的词意,才能出落得格外亲切。而文字的题材,也是如此。一些更带有广泛共性的题材,比如千古以来,人们对与美丽的爱情所带有的那种执着,以及执着过后、求之不得的凄切,这便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被深度的讨论,也容易被简单地接受,以及被无缝地解读。
  
PS:取材自作者“松竹秋韵”发表于2009-2-9的古词风韵作品《苏幕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18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意识的召唤 

 
会有那样一类诗,洋洋洒洒下来,我们无法明白文字究竟要表达一些什么。但这并不重要。读诗,并非都要刻意地明白作者确切的意思,有些时候,你只需感觉,感觉文字的气息。有时,这气息是一种肆意的宣扬,有时是一种低沉的幽思。比起意思,诗歌的读者更需要领会的,是作者的意图,以及语言中所含有的意识。比如,一种让人冲破常识去想象的意识;再比如,给你一个征兆便能参透天机的意识;又比如,能在一些貌似无关的事物中寻求其共性的意识。这意识,尤其珍贵。它能让联翩的幻想肃静,而梳理出条列。同样,也能让某些人匮乏的想象力,逐步被滋养出梦幻的光泽。
 
PS:取材于作者“冰与火”发表于2009-2-9的现代诗歌作品《霜前明月(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19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纠结文章助心得   

 
我一直有一个论调:文以见心。世间的创作,其实都在陈情。只不过,有些时候,你陈的是自己的情;有些时候,陈的是社会的情,这些东西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称谓,比如智慧、道德、信仰,诸如此类。而文字既然陈情,必然都会折射出作者的心境。如果作者的心境是自我围困的,那么出来的文章,便会显得失魂落魄。我们可以迷茫、疑惑、甚至是质疑,但我们不可自我围困。心结往往来自于纠结,纠结是因为矛盾。面对矛盾,能够解开的,我们就要去开释;无法解开的,就要承认它的存在。就好像一句励志名言说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不能接受的。这里的语序很重要。你要先接受,才能去改变。如果你自我围困,而致使自己陷入一个无头无尾的怪圈当中,那是一种不幸。但如果你能表达,大声地说出来了,这便是不幸中的万幸了。这种对于自我围困的心理的疏泄,未尝不可视为一种审美状态。当然,在明白人的眼里,这或许只是庸人自扰,甚至是自取其辱。但当我们将这些问题写下来,再细细品味之时,很多时候,你会有一种莫名的自信。你会发现,原来真正写下来,自己的烦恼也不外如是。或者在不知不觉中,你便练达到能够将其付之一笑的境地了。而在你忧郁的当下,要做的,其实仅是沉淀。是因为你的心乱了,扬起了淤泥,才让心湖变成浊塘。真正沉静下来以后,心澄明了,烦恼就被超越了。所不同的是,你不写下来,烦恼再来的时候,你会再度浑浊。写下来了,烦恼再来时,你的手里便有了心得,足以应付一些业已经历的灾难。
  
PS:取材于作者“queenzhang“发表于2009-2-13的现代诗歌作品《一个情人节的自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19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承认只属于少数人的价值

     
有些诗,写得简约而开放。这里最大的难处,其实不在于文字本身,而在于,你应该用一种怎样的语气、或者说是语态去朗读?一篇开放式的文字,如果你赋予其清冷与萧瑟的况味,那便是清冷与萧瑟。如果你饱含的激情去读,作出抑扬顿挫,那文字的况味,将被升华到讴歌的高度。只是有些文字,一眼看去,不够饱满。虽然你知道,只要它被足够的激情填充,这篇文字,会变得十分出彩。但是,你不能在面对一个尚未充气的巨大的气球时,就赞扬它的饱满。但是呢,我还是要重申我“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观点。就像珠峰顶上的风景,只属于少数坚毅的攀登者,但谁都无法否认那种巅峰之美。同样的,一篇需要巨大的激情来填充的文字,它的美,也只属于那些拥有着巨大的激情的人。但我们也不能否则这种有待填充的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美学价值。这是我必须强调的。 
   
PS:取材于作者“沙丘里的小虫”发表于2009-2-14的现代诗歌作品《婉约的心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0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心思莞尔 
 
    
我很想和人们讨论一个词汇,那就是莞尔。很多人对这个词的理解很抽象,我想要将其描述地更精准一些。莞尔,首先它往往是以“淡淡数语,寥寥几笔”的形式呈现的。所谓“意浓则心重,语密则念坚”。莞尔归根结底,是一种质感,一种轻柔的质感。所以最忌浓墨重彩。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如果你的文字,尚无能力写成浓墨重彩的样子;那么,写得莞尔一些,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而莞尔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不能凌乱。淡雅却有序,这才是莞尔。而真正的有序,最大的体现,是一种“引领感”。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感觉有一个东西,在引领着你,达到文字的尽头。只要做到了这点,再配以轻柔的文风,便能达成莞尔的效果了。   
  
PS:取材于作者“东方节拍”发表于2009-2-16的现代诗歌作品《送给春的诗笺(兼祝大家情人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0:21 | 只看该作者
赛宾的左手老师:战胜洪流的内蕴

     
你们是否对这样一种体例的作品有印象,比如余光中的《乡愁》。第一段,写曾经怎样怎样怎样;第二段,写如今不再怎样怎样怎样。在对比里,我们读到差异、更读到共通。如果这些差异和共通的点,运用得当;作品读来,就会很有张力。就好比银钩铁画的笔触,是因为有深重的内蕴在作为支撑。而这类文字,最大的内蕴,就是时间,时间的洪流。在一道足以冲散一切的洪流面前,什么才是那道中流砥柱?在一片足以荒芜一切的洪流里,什么才是那片心中的净土?在一袭足以笼盖一切的洪流里,什么才是那袭无法侵染的白袍?如果你能够在对比之中,展现出这些内蕴,你便战胜了时间的洪流。而这种胜利,会让人由衷地佩服。
   
PS:取材于作者“queenzhang” 发表于2009-2-15的现代诗歌作品《洪流中的世人、母亲和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渝ICP备2024032254号-1 )

GMT+8, 2024-7-5 09:04 , Processed in 0.0579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