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07:23 | 只看该作者
《钱》
文/卢利斯




【山风点评】(题记:就诗论诗)读这首诗,第一感觉就是迷惑不解,其次对于这样一种写诗的风格,本人还是要持保留意见的。诗之所以是诗,关键还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让人不仅有美的享受,也要留下思考的空间。但如若太过简化,于读者而言,何谈美感?何谈思考空间呢?若非要把偌大思考的空间留给读者的话,我敢断言,大多数还愿意认真读诗的人,也只会望文生义,作瞎想状,表胡思乱想态!这样的一种“思考”,于诗、于人,概无一好处而言吧?故我始认为,从长诗到短诗,从小诗到微型诗,已经够浓缩、够简短的了,如果再短到靠只言片语,甚至立无字天书,那还能叫诗嘛?!从治学严谨的态度,山风是着实不能苟同这样的风格的,作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现在的新时代,即便再开放,女人不再需要封建里的那般包裹严实,但三点着装至少还是要有的。否则,只剩一点遮羞体,甚至干脆脱光的做法,试问,还有美感可言嘛?谁还敢再抬眼直视呢?当然,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诗歌也不例外,允许在题材内容、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但无论怎样,事物本身存在的逻辑不能违背,跨越时代所倚重的历史沉淀不容忽略!



【憩园评诗】也评卢利斯之《钱》

  读了卢利斯老师的《钱》,也一并读了山风老师的诗评,感触颇深,也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首能够引起争议的诗,都有正反两方面的看法,否则就无法引起争鸣。我本人很喜欢读卢老师的微诗,几乎每一首,都能冲击人的视觉,让人在惊叹的同时,多能获得有益的启迪,同时,也很佩服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力和独特的视角。初读《钱》,我在惊诧的同时,第一感觉是,这首微诗太微了。哲人对钱的理解是:钱是代表了无差别的人类的劳动,是衡量事物价值的一种标准。它通过劳动获得,并在经济发达的时代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而且由于具有价值,可以用来交换物品,既钱有流通性。诗人整首诗只用了一个滚字,这就绝不是一个名词那么简单了,在当前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今天,钱成了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因此使道德堕落,信仰扭曲,每天因钱上演着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即便是佛门净地,也不能幸免。社会因此贫富悬殊越来越大。基于此,诗人从心底呐喊一声:滚!其丰富的内涵,不言而喻,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微诗的标准之一就是用尽量少的文字,给读者提供最大的想象空间。此诗,用一个字来描述一首诗,也是一种探讨和创新,这是诗人表达的另一种意愿,因为微诗的发展离不开创新。
       山风老师的诗评相当严谨而有深度,并且非常诚恳,其观点也非常独到,这样一种对诗不对人的纯学术赏析,尤其令人称道,也道出了创新路上的要害。很值得每一位微诗人感悟!
       论坛要想健康发展,就应该把争鸣的作品提取出来,供大家品味,在争鸣的过程中,引导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使微诗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
----------------------------------------------------------------------------------------------------
----------------------------------------------------------------------------------------------------

卢利斯:写诗,是抒发情感的。你觉得几个字合适就几个字。你觉得几行合适就几行。交流愉快!我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真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交流才会有提高!我评诗和山风兄一样,也是对诗不对人。呵呵!如果实在不行的话,就是大家都保留意见,和而不同!遥握!还有,我觉得大家不要提倡某种风格,打压某种风格,因为只有好诗,才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不好的诗,也会来无踪去无影的!个见,勿怪!

山风老师:承蒙利斯兄没有怪我拿你的诗开刀,开启研讨、交流之风尚,也是我们作为爱诗、写诗之人应该始终去探究的。尤其作为网站的管理人员,我们更有责任做身体力行地努力。谢谢支持!

飞雪兔老师:争议,讨论,交流, 华夏的风格,赞一个!

山风老师:问好飞雪姐!看到好的诗,我便有非常强烈的点评欲望和冲动,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大多数诗则基本不置可否或仅从自身角度粗略点评(毕竟每个人表述的情感不同,也或许自己认识角度不同或理解肤浅,所以不敢擅断),但对于实在不敢苟同之诗(不管是谁写的诗,就诗论诗),自然也是要愤激而陈词的,否则一味地拍手叫好,谄媚奉承,于学问之本身是相悖不合的,也是山风所不愿意去刻意迎合的。

飞马老师:一片叫好不是好,有反面意见才是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才是华夏所倡导的。为这种真诚的交流鼓与呼!

山风老师:感谢飞马兄的关注和留评!一直以来,华夏各位管理、诗友都在为做好诗评工作而呼吁、努力!上周的时候,以飞雪兔为组长的赏析小组正式成立,我们为之叫好。的确,对于每一个愿意到华夏这个平台来写诗的诗人来讲,大家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认可,当然包括对于写诗水平提高的满腔期望!而作为写诗前辈们或者版主们的点评、指导与帮助,对于每一位诗友来说,都是非常渴望和热烈欢迎的。但我认为,评诗应该本着真诚的心态去表达个见,本着帮助别人的出发点去指出不足,也本着对治学严谨的冷静去探究交流。如此,华夏之诗方可兴焉,华夏之人得其福焉!

马时遇老师:这首微诗可以作为反面教材,我们要深刻反思。山风兄有心,点评很委婉、详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诗友们尽量不要想这些捷径,诗是言情之物,只有苦练内功,情之所至,方可成诗。

山风老师:问好马站:“诗是言情之物”,“情之所至,方可成诗”,所言甚是。不难看出,其间都贯穿一个“情”字。的确,诗歌意象的构筑,就是要做到“情”和“景”的相融,不夸张地说,诗人都是触景生情的天使!《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起源,其赋、比、兴的写作方法就是把生活的场景贯穿和升华在了简单、质朴的情感世界里,加之诗韵律美的匹配,才使其诗既朗朗上口,又充满浓浓情意。另外,诗歌的发展也说明了这一点,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再到新诗、现代诗,乃至我们的微型诗,形式虽然多变,但本质从未偏移!最后,多谢老马兄参与交流,亮明观点。小弟非常欣赏你这样直抒己见!

夜露晨风老师:赞同百家争鸣!写诗不能百思不得其解 而要百思豁然开朗!

山风老师:问好夜露晨风兄,谢谢参与交流!同感!

星辰花老师:多交流,多切磋,多取人之长,补其之短,才能进步!问好诗友!交流愉快!

海滨小城老师:支持山风的观点。

卢利斯:每种风格,都有好诗,也有不好的诗。大家千万不要提倡某种风格,打压某种风格!个见,勿怪。

马时遇老师:卢兄,看到你在山风兄的回复中还沾沾自喜给你加剂猛药,不介意吧!

卢利斯:马兄,你好!我那不是沾沾自喜,只想说明这种风格也有好诗,比方:《生活》网。不要因为这首诗,让读者云里雾里或者说失败,就打压这种风格或者藐视这种风格!个见,勿怪!我写诗不会刻意想着什么风格,觉得已经完成了情感的抒发,就算一首诗完成了。呵呵!遥握!

冰魂老师:我坐板凳学习。

马时遇老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是我主张的办网站宗旨。这类诗可遇不可求,我不提倡,也不反对,主要是这类诗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社会背景。正如卢兄提到的:《生活》网,就符合我说的要求。个见。共勉!

卢利斯:谢谢憩园老师对我拙作的精彩点评和对微型诗创新的独到看法!山风兄的诗评也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很独到,对诗不对人。不过,这种风格也有好诗,比方:《生活》网。我想说明一下:我这首《钱》滚。是从《土豪》钱是个烫手山芋/ 在红尘中/ 翻来覆去地滚着。这首诗中延伸出来的,有感而发!如果给读者带来不解或者云里雾里,只能说明这首诗写的失败了!其实,我只想说明的是,诗的好坏,与诗的风格无关,大家一般不会写一字诗的,太难写了。所以也不用担心大家效仿!诗,除了用于抒情的抒情诗以外,还有反映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弊端,讽刺社会现象等哲理诗,讽刺诗,还有其它形式的诗。个见,勿怪!
憩园老师:论坛要想健康发展,就应该把争鸣的作品提取出来,供大家品味,在争鸣的过程中,引导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使微诗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我非常赞同!大家在交流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

飞雪兔老师:憩园老师对争议诗的分析到位、精深透彻。支持观点。

花开半夏老师:同感支持!

飞马老师:“论坛要想健康发展,就应该把争鸣的作品提取出来,供大家品味,在争鸣的过程中,引导大家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使微诗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憩园兄的建议很中肯,值得重视和采纳。

马时遇老师:微型诗首先是诗,然后精、微。花园兄意见很中肯。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2:47 | 只看该作者
《秋凉归寂》
文/花开半夏

波光粼粼的湖水
让一尾鱼
聆听落叶渐冷的蝉音-----禅音

-----------改成“禅音”如何。1.落叶发不出蝉音,虽然有可能蝉躲在落叶下,2. 与归寂相对应,指心入定了。3.把所有实像落到“禅音”虚处,虚实结合。个见,勿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06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不再这样感动?——读海棠《秋别》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评论总体来说,显得不成体系,但是却提出了两个十分突出的论点。这可以看出作者在整体的文法与结构上尚且需要投入更多的功力,但是本我中所具备的敏锐天赋,则是令人感到羡慕与信服的。当然,我觉得作者说对了结论,但是却说错了论证过程。确实,有很多人喜欢通过一个字眼来窥斑见豹。这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会显得牵强附会和无中生有。但是是否一个字不够,一个字再加上一句话就够了呢?当然不是这样的。理解一篇文章,首先需要从大处着眼,从整体入手。而不是纠结于某个字词。用美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里的叶,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实在,而是一种从实在转向存在的媒介。通俗点来说就是,一叶知秋。叶子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但是通过叶子的掉落,则勾起了作者的一种心绪,之后的文字,就不再是对于叶的描述,而是对于作者本身心绪的描述了。所以在这里,“叶”并不是作者的化身。硬要说的话,如果作者的内心是一座宫殿,那这片叶子,就只是一个门童。另外,作者谈到“说破即是罪过”的观点。这是对的。但这篇原作简简单单的两句话,所营造出来的气场还是太小,所以作者说得虽然对,但这里的例证却不足以给出足够的证据支撑。所以,综上所述,作者的敏锐自然是一种可观的天赋,但如果能够搭配更为先进的文学批评理论以及成色更好更有说服力的原作,则会令作者的文字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06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冲凉》的忧患意识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有一些细节需要纠正。冲凉不是洗澡,而是洗冷水澡。另外,也不存在所谓的不雅。虽然原作者是光着身子走了一圈,但是在故事叙述的那个语境里,是没有其它人的。就好像某些静默的只有一个主人公居住在一座浩大的空城里的电影。但是关键的部分老四说对了。就是很多时候,活在迷糊之中的人,已经失去了危机意识。危机意识的失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感知能力的下降与应对反应的疲懒。换言之,就是身处险境却并不能完全地察觉到危险,就算察觉到了危险,也显得不以为然、听之任之。有一个专门的词来形容这种状态,就是“浑浑噩噩”。所以这篇文字本身,其实就是对于“浑浑噩噩”这四个字的扩充与注解。让我们对这四个我们司空见惯但是却又缺乏深入认识的字,有一个全新而鲜活的印象。由此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其中的感觉。而很多人读后会有强烈的既视感。感觉原作者描述的这种情境,真的是不止一次地曾经发生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所以这篇文字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关键,是因为原作者把握住了现代人的一种普遍心理状况。比起忧患,我想此作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很多读者意识到,自己曾经历的浑噩,并不是一个个别的现象。许多时候,就像《盗梦空间》里所设想的那样,我们是在共用同一个梦境的。因为共用,虽然浑噩,却产生了一种冥冥中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最终会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去做些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07 | 只看该作者
梨花上的低吟 ——读《在一朵花里安放自己(组诗)》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读完原作,再来看作者的论述,我觉得开篇名义的归纳十分地精准。读这些文字,确有一种“深情款款心内秀,一湖碧水涓涓流”的感觉。或者说,文字给人一种油然的充盈感。另外我不觉得“梨花”是整件作品的“总意象”,而更近似于是原作者用前两章的文字引出了一种结构或是构架。这种结构是整篇文章的根基,在这里,结构比内容更占权重。其实具体什么内容,都可以替换;唯一不变的,是人物关系。而其实后面的章节,都是在讲述人物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又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就像作者所言,文字的跳跃感给人一种朦胧色彩,但是只要抓住了“人物关系”四个字,文字的线索就会变得清晰起来。在这篇文字里,原作者倾诉的对象,既可以是没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有灵性的。若说没有生命,原作者心底的某个部分其实也知道这些,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这就是一种自我宽慰的喃喃自语。一个人需要倾诉、需要倾吐,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时,就只能假借于与虚幻之物。但同时原作者也倾向于相信,世间万物的灵性。所以在其内心的某个部分,她也会真心地愿意相信自己的倾吐,纵使不能得到回应,也能够被寄宿于这些芬芳之中。所以这就是我一开始说的,人与人应该是个什么关系,人与自然又应该是个什么关系。我们将需要与人讲的话讲给自然,这代表了什么?而将这一切向自然的倾诉写成文字,最终又被人听到又意味着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两点。写文字的人,心很大;而自然,很包容。因为如果写文字的人心不大,文字就没有涵量,就没有底蕴。而要承载这些涵量和底蕴,就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所以换句话说,唯有以自然作为载体,才能够将原作者内心的款款深情得到充分的寄托。而之所以这些文字最终还是被人所看见,是为了让读者在感受这些文字之后,也能体会原作者心中的那一份广阔而寂寥的情怀。而所有文字的美感,都是从这广阔而寂寥的感觉中生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07 | 只看该作者
等待与守望的疼痛——赏席慕容诗《一颗开花的树》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文字的表面,确实很容易被人解读为情诗。说是情诗,也合情合理。我在没有查阅相关资料之前,也基本同意这种看法。但我同时觉得,在这篇文字里,比爱情更高的,是作者抱有的一种轮回式的洞察眼光。无论是男孩与女孩的逢遇,还是一棵真正出现在作者生命现场的油桐树与作者的逢遇。这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机缘二字。机缘这种东西,可谓玄之又玄。所以我们也常常说玄机。而关于机缘,我们也常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这篇文字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在宣讲这两种哲学思想。首先,机缘是玄妙的,所以你难以对其进行预测,而只能虔心祈祷。其次,机缘稍纵即逝。但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尽人事而已。其实说起爱情,也听歌里唱起过“爱情不是垂青,便是高攀”。其实直到你找到自己那个两情相悦的人,才会发现这并不准确。因为爱情成立的关键,在于彼此的欣赏。但是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希望获得更多的赏识。我们也都会自以为自己有值得人赏识的地方。如果有人无视你的美,而将你错过,你的心自然会感觉凋零。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有人能够对你回眸一瞥,甚至为你停伫,那么一地的花瓣,便是一种欣喜的仪式了。而能不能注意到那棵开花的树,其实就在你路过它的须臾,眼界毫厘的变化。而之所以很多时候,这种变化无法发生,是因为人们都有各自的专注。所以换言之,唯有懂得时常抽离之人,才能把握人生更多机遇、可能与美。所以归根结底,文字还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忽视身边稍纵即逝的美。这包括一棵真实存在的开花的树,也包括一个对你满怀倾慕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08 | 只看该作者
引人入胜的朦胧美——韩永忠的诗《有时》赏析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其实两广在这里还是没有彻底地改掉自己过犹不及的毛病,用太多夸张的、绝对的词语对作者进行夸赞,其实起到的往往是言过其实的反效果。而文字也是通过俗常的从细节入手分析文字内核的方式在一窥文字究竟,这就导致说了大半篇,都没有谈到重点。最终谈到了重点,但是前面的话却不能成为足够的佐证。其实对于朦胧诗来说,其精要确实就是“情愫”二字。抛开情愫,一切剩余的技术技巧类的细节都不值一观。而情愫二字在文字中的体现,简而言之就是八个字——心绪的变化与喻示。只要厘清了文字中作者心绪变化的脉络,就等于掌握了这篇诗歌最为精要的意义。首先第一段,是一组特写。这段让人读后陶然心醉,并产生诸多遐想的文字,其实是作者对爱情仍抱有单纯憧憬的证明。我们欣赏一件东西,往往都是因为难以获得。而我们会看重我们所欣赏的东西,所以远观就足以心醉,而不敢唐突亵玩而失去了审美最适当的距离。而第二段,讲的是作者和那个姑娘之间的关系。有哲人说过:唯有尚未被发现的情愫,才最为动人。因为一切尚未开始,所以就容许你幻想出无数个可能。因为尚未开始,所以你也并不执着结果。没有成败的压力,只是看一看佳人静琬的仪态,就足以让人满足。第三段,其实讲的是一种隐忧。并不确切地指代一些什么,只是构造一种语境。表明这样一个清丽的美人,也会去沾染俗尘,也有一天终将苍老。于是文字从痴迷地欣赏,到保持距离的观察,到对于现实与未来的隐忧,这就是心绪的变化。而最后一段,其实就是对于当下心境的总结。既不能十分清楚的看清楚未来,同时在同一语境之内,可喜与可悲的元素相互混杂。所以这就十分形象地喻示出了自己当下的心境。正是因为细腻地写出了心绪的细微变动,又精准地喻示了复杂心绪相互杂糅的当前状态,所以文字才显出了一种恰如其分的朦胧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08 | 只看该作者
垄上的花儿说开就开了——浅读《荆州站前》兼及青衣陵少的诗歌印象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一篇文章,在我看来是高兄这一年多来在论道的巅峰之作。因为它真正做到了艺术性和理论性的并重以及完美融合。其中提到的一些点,让我顿觉豁然开朗。这些话的意思我一直都知道,只是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比如由触点所引申出的理论概念。我写的那些文字,其实一直都在刻意地将读者引入到一种无边的虚无之中。因为唯有经历过那种虚无的洗礼,面对现实时,你才能多出一份底气。而在我的诗歌里,我也一直扮演着一个叙述者的形象,也有很多人会诟病我的文字扑朔迷离,看不清我创作的思维脉络。我一直不知该如何回应这些批评,直到高兄说出了那两个无关。我是否孤独,与文本本身无关。你需要做的,是关注文本本身,并探究出我欲图指向的东西,唤醒心中沉睡的归宿。而作为一个历经风雨的陈述者,并不需要露出感情。而当心中的归宿被唤醒后,你又该何去何从,又与诗人无关。这点也是我一直困惑的。我一直妄图在唤醒人们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指引。当然探讨和交流值得继续。但作为文本本身,即使没有后续的交流,这篇诗歌自身的使命也已到此完成。然后高兄还提到了“三维骨架”。这也是我一直想说的,诗歌存在的目的,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以最简练的方式,厘清生活的脉络与真相。同时高兄还提到了一个意象,可以兼具存在与具象的作用作为存在时,我们可以遥想。而作为具象时,我们又顿时感觉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最后我想说,如果诗歌在当下还具有社会属性,那必定是有关于心的历练。因为对于一个真切而独立的艺术空间进行最精炼的塑造,正是诗歌的强项。有经历者,方可以谈人生。有经历者,方可以谈未来。想要让我们的国家拥有更好的未来,就必须让年轻人拥有更多的经历。而在当下,亲历的机会实在太少。所以通过一些精准的描述,让人以同理心感同身受,是令祖国的未来变得更有希望的必由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09 | 只看该作者
优雅离我们有多远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首先我要说,老四选择评论对象的能力还是有待加强。或者说,是该考虑风格转型了。从像此篇一样,就是抓住原作中的一点,然后引申开去进行漫谈;而转变为针对一件文字饱满通透的作品,进行针对文字本身的全方位剖析。像这一篇,提出文学的优雅性,是一个十分具有创见性的提法。但问题就是,你只用了只言片语来阐释你的这种创见在作品中的表现。同时这件作品的成色,其实也完全不足以支撑并证明你的这个创见。所以好好的一种创见,最终就只能给人一种“美酒不配夜光杯”的感觉。其实我十分建议若干年后,老四在能力足够以后,来重写一下这篇文字。好好地续一续貂。从一开始的分析直到引出优雅为止,都十分精彩与凝练。而之后要做的,就是对于优雅有一个具体而直观的阐述。具体的意思,就是要求对这个概念的品性质量都进行详尽的分析。而直观的意思,就是要找几篇更加能说明这个问题的例作来进行印证。记住。不是一篇,而是几篇。因为一个独立的案例针对这样一个大命题,是不具备足够的说服力的。而这些例子,必须必现在这个例子贴切而有说服力地多。如果老四能够达到我说的这些意图。那这篇文章就将成为一座闪闪发光的金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9:09 | 只看该作者
闲话雅正词派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首先,我对于长天兄的深厚的学识表示佩服。而从长天兄平时的词作中,也不难看出对雅正词的深刻钻研。但是从我的角度看来,周邦彦和姜夔,始终都不如苏轼或是李清照。道理就是读他们的词,总感觉词中的能量会相对来得弱一些。或者说,能量本身不少,但是能量的释放形式,都显得过于温和。这和苏轼的云霄九天之豪放以及李清照深入骨髓之哀婉,就不似是一个级别的作品。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东坡或是易安这样感情色彩浓烈的词,更博人眼球一些罢了。其实诗词的好坏,和读词的人的心情有直接关系。要是一个人心情芒乱,读一些感情色彩浓的词,就会被霎时吸引。而一些庸雅的文字,就可能被忽略。而当一个人心思宁静的时候,再读庸雅之词,就更能入其境而品其味了。而且像是清真和白石的文字,因为典雅,所以余韵会更为绵长。而另一点也十分重要,就是词本是用来唱的。我有理由相信,那些更工于格律的词,唱起来会比那些违律的词增色更多。只是这方面的优势现在不复存在了。而诗词是在发展也在进步的。我一再说过,现代人和古代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生活节奏快了,心也更浮躁了。所以如果你再写一些一味地要求人在静下来之后才能品读的文字,就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要求了。所以针对当前的局势。最好的诗词,应当是结合苏李和周姜,首先能够引人入境,而在入境之后,回味能更为绵长的文字。我想对于这一点,长天兄也当是多有心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渝ICP备2024032254号-1 )

GMT+8, 2025-1-10 12:43 , Processed in 0.06204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