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街上》 文/赵德民 广告牌。钟点房。洗浴城......车流。乞丐。流浪狗...... 像真实的雾霾和沙尘,悬浮、游走、贪婪。离的这么近,仿佛从未遥远。 当生命的钟被敲响。我该如何拿出内心的镰,来收割这个世界的苍白、冷漠和荒芜?
【静月听风赏析】 心理感受的真切描写与写实手法和象征意味的有机融合是这首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诗人凭借生活中的“瞬间印象”,借一斑而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达到了言约意丰的艺术效果。 “广告牌”、“钟点房”、“洗浴城”、“车流”、“乞丐”、“ 流浪狗”、“雾霾”、“沙尘”,林林总总的一些生活片段,看似逻辑混乱,实则有一条线,穿起了整首诗,为写实的社会状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力透纸背,富含浓厚的时代意味。诗歌以一个问句收尾,事实上答案早在诗人,抑或是读者的心中。诗中每一个意象都是矛盾的,对立的,扭曲的,它们是心灵,是社会,是人的信仰徘徊不定难以为继,是精神的诉求被物质生活折磨得奄奄一息,是此消彼长的欲望总是不合时宜地光照。通过物象的强烈对比,反复渲染了诗人主体与事物客体在情感方向的冲突与反差,来反衬出诗人内心情感的炽热似火,使得诗的内在张力由此凸现。 整首诗在节奏上显得非常流畅、连贯,转承自然。通过口语化、散文化的笔触,把悲悯敬畏情怀倾注到底层,让弱势的生命群体形态表达有了破碎、细小、残缺、卑微等画面,诠释出精神与物质难以平衡的社会命题。
(2014年6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