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静月听风 于 2014-9-25 11:21 编辑
《枫叶》 文/周锡敏
季节深处修剪一世的红 把天空染成火焰 仰望,俯瞰皆成生命的河流
【静月听风赏析】这首诗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小视角切入,大眼光构思”。众所周知,着眼点和切入点的选择是整首诗生命的泉眼,质量上乘的微型诗在抒情写意时,基本上都有一个精巧的着眼点和切入点。这首诗以“红”作为中心词语,诗人紧紧抓住“枫叶”的“红”这一基本特征,把大家都习以为常的画面,一个简简单单的场景,通过渲染和加工,将人生的苍凉旷远,生命的色彩斑斓的影像描摹得生动曲折、委婉动人,让人不知不觉中心灵顿感澄澈,一份恬淡的感伤,一种深沉的思考,萦思绕怀,挥之不去。“修剪”、“染成”、“ 仰望”、“俯瞰”大量动词的使用,增加了诗的灵动性,给读者带来动感十足的美感。整首诗下笔有神,大气凛然,含蓄而有味,诗人对生命的认知,生活的历练和文化的沉淀跃然纸上,表现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和淡然的生活追求。
《苍天》 文/李唱白
太阳是左眼,月亮是右眼 苍天总是很包容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人间
【静月听风赏析】这首诗通过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表达,于字里行间透射出思辩性和哲理性,兼具讽刺和教化的双层功效,充分展现了微型诗意韵的魅力。诗人对惯熟的事物作全新的观照,对自然的事理作了超乎自然的诠释,精巧的构思着实令人叫好不绝。把“太阳”和“月亮”人格化,将其比喻成“左眼”和“右眼”,本来并驾齐驱、同甘共苦、生死相依的一对孪生兄弟,硬是被“太阳”“月亮”,一白一黑,一正一反给支配着。至此,我想到了社会的纷繁复杂,想到了人心的深不可测,想到了贪赃枉法,想到了太多不尽人意的社会现象,但最终我选择了沉默,“苍天”都能“包容”,更何况是我。这里的“苍天”该是“人民”的象征。“苍天总是很包容”这句诗是可以双解的,一方面是对“人民”的褒奖,表现出人民群众的宽容大度,与此同时,也给人留下无限的思考,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格言,想到“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名句;另一方面,它也给人一些启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从正反两方面看问题,要以全局为重,有包容之心,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凡事不那必斤斤计较,容天下者,天下人容也!
《遥祭》 文/潘兴斌
青烟袅袅,烛泪点点 诸多往事相继发炎 于深深的心海 波涌浪卷……
【静月听风赏析】这首诗语言清新明快,韵律鲜明,朗朗上口,加之诗人采用叠字的形式,使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袅袅”、“点点”、“深深”重叠词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精雕细琢,写得绘声绘色,精彩绝伦。起句“青烟袅袅,烛泪点点”重声叠字,句式工整,场景的实写实描,正面剪裁,三言两语就勾画出一幅清明祭祖的场景,把追思亡人的痛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诸多往事相继发炎”这样的句子,来表达对亡人的追思,用“深深的心海 波涌浪卷”来表达内心的痛楚,这种虚实结合的复合式结构,产生出诗的多重意蕴。形成波澜起伏之势、回环跌宕之姿,似一江情感的浪潮奔涌而来,直叫人愁肠百转“忧思袅袅”!诗歌的语言艺术主要就靠韵律来体现,“点”、“炎”、“卷”形成韵脚,增强了诗的旋律节奏,通过“仄平仄”的音调变化,又使诗歌在吟诵时具有抑扬顿挫的美感。总之,整首诗悲情如画,情景交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层层推进,把捏到位,转承自然,读后让人回味无穷,产生共鸣!
《故乡的夜》 文/依然 记忆 拉满了弦 一羽乡音 射响 一湖悲欢
【静月听风赏析】这首诗,构思精巧,采用了多种修辞和表现手法,于不动声色中把个乡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写月圆之夜的乡思,这首诗却给人出奇制胜的感觉。首先,诗人采用暗喻和双关的手法,“拉满的弦”既有月亮的雏形,又是“记忆”的心弦,记忆是一朵不败的花,长在故乡的土壤,汲取游子的营养,开在远方的夜晚,总在月朗星稀时,膨胀诗人无边的想象,酿就浓浓的心伤。其次,诗的抽象胜于言表,“记忆”是抽象的,整首诗都因记忆而起,并贯穿始终,虽没有一个正面描写乡愁的句子,但整个情节却在虚拟中倍感真实。再次,动静和虚实相辅相成,“弦”是虚的,“乡音”是真实存在的,用“拉满的弦”比喻月亮,以动制静,增加了诗的灵动性,并引申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景,人生注定了漂泊,生活可以改变,但永远不变的是那“一羽乡音”,无论在哪里它都是滋生乡愁,萌动乡思的催化剂。最后,是喜是忧总关情,诗人采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用“一湖悲欢”拓宽了读者的想象,当真是悲也思乡,喜也思乡,故乡就像母亲的怀抱,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倍感温暖。幽深的诗歌意境,高超的写作技巧可圈可点,难得一见的微诗精品。
(2014.04.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