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楼主: 卢利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利斯简评】诗评“摘录”

[复制链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1#
 楼主| 发表于 2014-8-22 16:36 | 只看该作者
未选择的路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作者选择评述的作品是一件兼具美与思的典范。其中有很多值得言说的东西,足以扬洒千言。但弱水三千,亦可只取一瓢。从作者撷取的这一段化为箴言的感悟中,我读到的是:当二者只能选其一时,你经历过的一条路,是真实的、具体的。而你无法践行的那一条路,是令人充满憧憬与幻想的。王尔德曾经说过,世上有两种痛苦,一种是求之不得,一种是求了也得到了。而后一种痛苦甚至超过了前一种。道理就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求一样东西也得到了以后,会发现它与我们原先想象的不一样。如此还不如求之不得,好对其抱有恒久的憧憬与幻想。所以说,人们为什么会在选择上出现困难,其实困难的不是选择的当下。而仅仅是一种“恐怕心理”。恐怕时过境迁之后、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当下选择的这条路并不顺意,而那条未选择的路,或许还有更多可能。而要解决这种困惑,我们就要有一种信念。就像电影里说的:如果我们之间是一个错误,我愿意将错就错。我想这种将错就错的精神,也体现在原作之中。也像歌词里说的:既然爱了就不后悔,所有的痛我愿意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1:22 | 只看该作者
登高·聆听——浅读冷雪独行《长白山诗思》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的主要问题在于广阔而不深远。含心说到的这些面,都是很广大的面,但是这些面的表现形式,却都是“以点带面”。这就会造成两种麻烦。其一,就是你选择的这个点是不是足够具有代表性?倘若没有或不足,那么就容易让文字观点的可靠性流散。如果有,那么就有了紧跟着的第二个麻烦:既然有,你为何不深挖?很多东西,确实是可以泛泛而谈、姑妄听之的。但是一旦涉及到阐释人生真谛的时候,就必须做到通透。通透当然不等于说破,而是在你说的时候,要有引人入胜的能力。是你说了以后,读者会憧憬、会沉醉、会希冀、会领悟的。这就需要作者将文字外面所呈现的面、以及代表这个面的点,更好地引入到人生的真谛中去。也就是说,你仅仅是说对了一些道理是不够的。要将这些道理说得人们感兴趣、有热情、并乐于去想象,才算是真正到位。当然,这些的前提就是,你所选择的评论对象,有足够的底蕴让你去发挥。而这一篇,之所以出现了不够深远的问题。一来是含心并没有深入论述的习惯和素养,二来也和所选择的原作并无太多可发挥之处不无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1:31 | 只看该作者
赏凤仪《鹧鸪天·秋韵》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在我看来,这篇文字是犯了选择评论对象上的大忌。从原作的品质上来说,很明显,这是一篇写得十分浅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眼可以见底的。这样的文字,并没有太多可以值得解析的必要和发挥的空间。所以这是一个先天的劣势。也使得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会仅仅停留在应酬的层面。在我看来,我觉得鼓舞一个年轻人最好的方式,并不是一边倒地去夸赞一些她写的并不怎么好的作品,而更应是去评论那些有足够多优点的文字。如果这个作者还尚且找不到一篇足够好的文字,那就选择一篇有相对较明显的优点的文字,说它的优点,也说它的缺点。让这个作者在受到鼓励的同时,也因看到不足,而对自己进行鞭策。如果这个作者有一些足够好的作品,那么在评这些好的作品的时候,要不遗余力地夸赞。但是,你同时也要找到一篇有典型性问题的作品,进行批评。如此,也才能够使得鼓励和鞭策相辅相成。而只有这两者兼具,才是促使一个人进步最好的氛围。否则一味虚浮的褒扬会使人无法认清自我,而一味狠命的批评会使人丧失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1:47 | 只看该作者
读《卖桔记》伤感作评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看到这篇原作,我想起前几天电视上采访冯小刚,说怎么让观众重新喜欢上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冯导说,如果想要让观众喜欢,就不能是伪贴近、伪针砭,而是要真的贴近、真的针砭时弊。我想这篇原作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蔡引来了众多像本文作者一样的读者强烈的感触。作者的这篇评论,能见出相当的文字功底。能够解释而不絮叨,需要一定功力。而能够在每段解读之后再附上喟问,就使得文字总是能以一股“荡气”收束。我其实不止一次地说过,选择一篇好的文章作为评论对象,是一篇评论的优劣最重要的根基。显然作者深谙此道。其次,作为一篇评论自身而言,你必须做到精炼与通脱。也就是要没有多余和冗赘的部分,而现有的东西,又能让人感觉有言之有物的厚实感。这点作者也做的很好。最后,一篇好的评论,若不是有强烈的批判性,就应该有强烈的启发性。虽然这篇文字最终的旨归稍欠层次与延展,但是从作者提出问题以及读者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做到了批判,而读者得到了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3:35 | 只看该作者
好诗,该留下点什么——读韩东的诗《有关大雁塔》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作品还是存在着一种不能再往下深挖的局限。但是从某种角度来看,虽然作者的文字没有更深入,但是与其说是想深入而没有能力深入,我更觉得这是为了适应作者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所作出的调整。我想其实除了发人深省的文字之外,还有一种文字,是能够像考古学家清理化石一样,去抽丝剥茧地还原真相的。我想这篇文章起码有三点值得肯定。第一,就是背景知识的合理切入与补充。这点对于很多作者来说,都是欠缺的。有的压根不知道要介绍背景,有的知道要介绍却不知在何处以怎样的方式插入最好。第二,就是不带跳跃性的合理的推理。当然,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根本,是一种更为珍罕的能力。但是能够和读者的思维同步,一步步地以一种常理去推断与思考,这就是所谓的接地气。这种写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文字的亲和力。第三,就是一种合理的篇幅结构。当然,我说过,此作最大的缺憾,就是在可以深挖的地方没有深挖。但是我们反过来说,既然我选择了点到为止,我就要用一种适应于点到为止的篇幅结构来使得我的这种点到为止和谐自然。能够让点到为止显得像是留有后招,这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一种合理的结构模式的。而这里所谓的结构模式,只在两点。第一就是文字间的各种呼应。有收尾的呼应,段落间的呼应,以及逻辑所谓展开与收束的呼应。第二就是厚度。文字有效地控制了文字的厚度,没有让文字的某些段落读起来显得特别的深沉。如此平均的分布,使得整篇文章读上去让人感觉轻盈中还含有底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3:43 | 只看该作者
诗意的眼睛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首先说原作。原作其实并不如作者所言的那样完美。其实这篇文字的尺度把握的十分微妙。文字里有雅的部分,也有俗的部分,可以说是兼顾了雅俗共赏的需求的。但其实,所谓众口难调。这篇文字里的俗的部分,其实对于某些对雅致有着更高追求的人,是会感觉到有一些浅白的。所以只能说原作尽可能地兼顾到了雅俗共赏的需求,而并不是真正做到了大雅若俗。当然,在大多数人读来,这篇文字是足以打动人的。但是作者这样的肢解式的解读方式,却是会把有灵性的文字读死的。所谓浑沌凿七窍而死,而人封七窍而亡。如果说诗歌原本就是一种浑圆的境界,那么逐字逐句的剖析,无疑是把这种浑圆变得支离破碎。如果说文字本身就留有与外间以及读者交流的“气孔”,那么一种“说破式”的解释,等同于在帮助读者找到这些气孔的同时,又一声爆破,将这些气孔轰塌。诗歌,尤其是抒情的诗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朦胧的艺术。何以解读朦胧?唯有先让自己的心被这种朦胧浸润,而后从朦胧立足,寻找一种由朦胧过渡向客观的途径。而不能是反其道而行之,立足在客观之上,向朦胧步步紧逼。唯有如此,你解读出来的东西,才能是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3:49 | 只看该作者
我评知音阿姨的诗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第一篇评得太具体了。世上很多的事情,是不能说太细的。说太细了,没有了让读者想象的余地,文字就僵硬了。第二篇感觉很好,把一些较为有隔阂的文字与典故做了恰到好处的解释。可以说这样的方式是在顺应作者的思维,而这样简约的语调也是在帮助读者了解作者意图的同时,又把作者本身的意念放在了解读者自身的解释之前。让人觉得这更像是作者本身要表达的意思。第三首的优点和缺点都说得很准确。优点就是有情,缺点就是过于直白。第四首写简单了,没有挖掘出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其实这一篇诗,写的全是“心态”二字。写到心态,就可以写年华给人的历练,也可以写自然给人的启迪。当然,可能是这样的命题过大,含心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把握的原因。第五首可能是含心自身比较有同感的关系,写得平实而入理。大道理可以讲,但是更多的时候,说一些自身的心得,是更好的。第六首我觉得很俗,但是这种俗,是大雅若俗的那种俗。虽然作品用的文辞都很直白,但是这种直白恰恰给了作品一种直抒胸臆的通畅感觉。由于这种通畅,带出来的,是所思所想的真挚与豪迈。含心没有写出这些,而是习惯性地逐字逐句地去批评,这就是一个层次的问题了。第七首其实含心自己也没能太说清。其实这首诗是不适合旁人去评,而是要作者自己去解释的。因为这显然是一首有故事的诗。里面含有太多只有作者知晓的细节,所以旁人看来,只能是雾里看花。这样的文字,更像是一篇导文,或者说是判词。是对于一个故事的总领和总结,是要你先读这个判词,再了解故事,然后再次读这个判词,才能从半懂不懂转变为恍然大悟。所以这一篇,含心是选错了评论的对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8#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3:54 | 只看该作者
诗歌《玫瑰花瓣的信笺》赏析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这篇写得比较令人满意。首先是因为文字的风格较为淡雅沉静有不失饱满的热情。虽然还不少地方都显现出了应酬作品中的那种恭维,但是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字时,首先有冷静的观察与思考,其次有细腻的体会与感受,最后还有被文字打动后所焕发的热忱。这三点的共同作用,使得文字的风格有了一个好的基调。其次就是我之前说的,作为一个评论者,最需要你做的,是发人之所不言,说一些别人想不到或表达不好,但一旦你说出来,都让人觉得特别对的东西。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多少是做到了这点,表达出了一些自己独到的观点、见解与感受。最后,相较于以有限的能力去藏头露尾地评述一整本文集,评一首独立的、相对简单的作品是以作者当下的能力更应该去尝试与着力的方式。评这样一件作品,作者的能力是还有余裕的。只有有余裕,你才能施展。就像两户人家的房子要互换,虽然换好之后还是两户人家,但在这过程中,如果没有一间周转房,房子是换不成的。这就是余裕的重要性。当然如果要说缺点,我其实已经在一开始提到,就是文字里恭维的意思和气氛还是过于浓烈。虽然这不是说不让你去肯定一个人,但是以一种溢美的方式去肯定一个人,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会降低你说话的可信度。以一种更平和的方式去说事情,更多的去说文字里涉及的道理而不是作者自身。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尽量地将作者的“小我”与读者的“众我”联系起来。让人感觉作者虽然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但是归根结底,他是众多的“我”中的一个,而当读者感觉到这点以后,他们也会自觉地将自己归结于这个“众多的我”。这样的效果,才是更为理想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49#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3:59 | 只看该作者
乡情的守望者——读姜海波《岁月如歌》文集有感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事情真的是很有趣的。上一篇的毛病在于对于原文的罗列过于沉冗。而这一篇的弊病恰恰就是原文引用的不够。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到底多少的原文引用是合适的?我的标准很简单。作为一篇评论而言,有自己的观点是最为主要的。一切的引用都是旁证。那么作为旁证,就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证明不求多,但求面面俱到。也就是说,我不需要你在某一个点或某一种特质上有过多的着墨。我需要的是你能够用多组足够印证作者某项素质的引用,来全面地论述作者身上的优秀素质。然后,通过对于这些优秀素质的分析总结,来还原作者的意志。也就是说,全面的评价、以及全面的支持这些评价的论证,是评论者一切评论、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来说,评论者之所以会说原作者具有某种素质,当然是因为他从原作者的文字中得到了启发。但在评论写成文字的时候,先提出评价、再用已有的证据来支持论点,会使文字的脉络更为清晰。在这里,我想要补充的是:其实这里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选择,就是你要么有必要的引用,要么一个字都不要引用,而是通篇做一种概述。然后配上整本文集的链接就可以了。因为像这种序言类的文字,它和文集是绑定在一起的。通常情况下也就意味着看到你序言的人,一定会通读或至少或多或少地翻阅到原作者的文集。那么在这个时候,分量不上不下的摘引,其实起到的是一种负面的效果。而要做好概述,其实最关键的不在于原作者想说什么,而是原作者说的这些话,让你想到了什么。而且这种想到不能是一种单单的表面印象。也就是说,是你能看到别人也能看到的。作为一个评论者,能够做到发人所不言,说一些别人想不到或表达不清楚,但是听到了又觉得特别对的论述,是其能力和素质高下的重要表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3

主题

3551

帖子

8521

积分

中微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积分
8521
精华
0
微币
18889
威望
0
金钱
4970
日志
1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3-19
在线时间
550 小时
最后登录
2021-9-20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4-8-23 14:03 | 只看该作者
与时俱进形式美


赛宾的左手编者按:空有形式,没有内容的美感相映衬,是没有整体的美感可言的。诗歌不是一种说明文体。不是白话与直说的分行书写。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就是其独特的语言质感。没有了这点,就根本不在诗歌的范畴之内,连诗歌都不是,更遑论诗歌的形式美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渝ICP备2024032254号-1 )

GMT+8, 2024-6-29 03:10 , Processed in 0.06431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