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11号 文/卢利斯 将文字捏出水 沉淀 思想风韵 更骨感 【黑金点评】既是读诗,必然有读诗的感悟。这里“文字”是可以“捏出水”的,一个“捏”字便动感十足。“文字”是诗,“水”是诗里的情感、意象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只有认真的咀嚼,使劲地“捏”,才能读懂他的思想内涵,而这种思想内涵必须经过“沉淀”,才能从朦胧到清晰。“骨感”就其形象来说,仿佛让人看到了中国书法那苍劲的笔力,是情感的升华,也是思想的飞跃。这首诗的构思其实是很不错的,但我个人感觉第二行和第一行的含义基本相同,有“合掌”之嫌,影响了该诗的魅力。 《读诗》12号 文/山水之间 一面心灵的镜子 到底 谁在看谁 【黑金点评】把诗比作“一面心灵的镜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诗者,心声也,“诗品如人品”。既如此,作者的心灵和思想境界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这种境界有高有低,有大有小,有高尚有低俗,有平淡有神奇,与一个人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社会认知和理想诉求等等有很大关系。写诗的人如此,读诗的人同样如此。于是,两者便通过作品开始了心与心对视,低俗者被蔑视,被淘汰。 好的作品会使作者和读者拉近距离,陶冶情操,产生共鸣,并相互激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追求美好的人生,你说,这“到底”是“谁在看谁”?全诗语言质朴,但跳跃的思维也使这种质朴的语言具备了“诗家语”的特质,流畅而充满意境。 《读诗》15号 文/宏源 闪电 让文字的海里 亮出 精魂 梦与梦 对影成双 【黑金点评】这一道“闪电”是震撼人心的,这一道“闪电”必然是读了一首好诗,灵感的冲动让人眼前一亮,也“让文字的海里/亮出 精魂”,这里包含了思想,仿佛正是那黑色的眼睛所要寻找的光明。作者有梦,读者也有梦,这梦与梦的相对,如同天上的比翼鸟,共同奔向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全诗语言凝练,乐感极强,尤其是第三行有力地将全诗的境界提升,使人生出无穷的遐思,诗与读达到了和的统一,作者读诗读出了诗味,也读出了诗境。 《读诗》16号 文/依然 泛起一串妙句的涟漪 延绵不息的梦 梦里 随唐宋的韵脚 落一枚星子 【黑金点评】因为“一串妙句”,该诗的作者便在心里“泛起”阵阵“涟漪”,妙句出自哪里,作者没有说,这就给出了一个悬念。能让人心里产生涟漪的诗,我想大都是上乘之作。不仅如此,读诗还会使人进入一种“延绵不息的梦”的状态,可见作者读诗读得如醉如痴啊!这是第二个悬念。第三行,作者才将悬念化解:哦,原来读的是唐宋诗词。于是,我们又会回到开头的阵阵涟漪之中,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句便会一股脑儿地从我们的心里冒出来,让我们流连忘返,沉浸其中,这是多么的快意啊!在这快意之后“落一枚星子”,情感有了着落,视觉有了定格,“心”与“星”想通,这“一枚星子”也使全诗的意境顿时生发开去,让人产生不尽的联想。我个人认为唯一不足的是第三行的“梦里”应当去掉,因为第二行的梦已经是“延绵不息”的,具有延续性,紧接着再来一个“梦里”有重复之感。 《读诗》20号 文/静谷流响 沐在幽香里 屏蔽所有污秽 心灵的圣地 萌芽一波新绿 【黑金点评】诗有“幽香”,可以“沐”在其中而悠然自得,人也就自然浸染了“香”气,我想即使是“书香门第”也未必如此。自古以来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诗是非常庄重的,也正因为“庄重”,才决不参杂任何污秽的成分,所以读诗可以“屏蔽所有污秽”,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第一行是切身感受,美滋滋的;第二行是视觉效果,干净净的。有了这两行的铺垫,则诗入心也就顺理成章,也才会在“心灵的圣地 萌芽一波新绿”,那“萌芽”是一种读诗后滋生的思绪,当思绪越来越多越来越厚越来越情不自禁的时候,心灵会受到洗礼,以至于生成“一波新绿”,这“新绿”正是诗的意境对人的感染和冲击所产生的情感升华的结晶,读诗读到这样的境地确是不同凡响。 《读诗》35号 ——读自已的诗 文/静月听风 打开文字的音符 灵魂的舞步 踮起脚尖重蹈孤独 【黑金点评】但凡自己创作的诗,都是凝聚了当时强烈情感的。那“文字”如“音符”充满了乐感,当记忆的闸门重新“打开”,强烈的情感也会随之喷薄而出,以至于“灵魂”也会随着“音符”翩翩起舞。当“舞步”延升,“脚尖”“踮起”,思绪也会远行,以至于重走长征路,回味当时的那一份“孤独”,这个“孤独”应该是一种反思,一种警醒,一种成熟,也是一种哲学的升华。同作者的一贯诗风一致,该诗押韵,音乐节律流畅,尤其是那一份“孤独”创造出了悠远的意境,读来耐人寻味。 《读诗》38号 文/江飞 点燃 一支心香 在精神的祭坛下 长跪 救赎 【黑金点评】不说读诗而说“点燃”,巧妙;“一支心香”又怎不是一支好歌,一首触动心灵的好诗。“在精神的祭坛下 长跪”那一种虔诚的反思,忏悔跃然纸上,使人想起卢梭、奥古斯丁、托尔斯泰,想起了他们的《忏悔录》,想到了《圣经》中的原罪,诗歌的作用也充分地表现了出来。而最后的“救赎”,则把读诗与耶稣的作用等同起来,诗可以拯救一个人的灵魂,使得整诗的境界拔高到了顶点。诗中的“香”、“祭”、“赎”遥相呼应,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也随之层层递进。全篇构思独特,意境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