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字解词》
●潘兴斌(四川)
《元旦》 一轮红日欣然升腾……
两小儿面向东方,任新年憧憬 不断地:蹦出心门
《立春》
站起来,抖掉心弦的积尘
偕同别了酽寒的人们
悦赏阳光与山川深情地吻
《乡愁》
记忆的路 蜿蜒迂回……
为拯救心上着火的禾稼,不得不
多多积攒月光与泪水
《胖》
游子在外,常以月色喂养愁怀
初一到十五,唯今晚的月与愁
最富态
《米》
八条路,条条情系乡下
试问诸君,酒酣饭饱时
能否确认哪条直向着老家
《清明》
青烟袅袅,泪一滴一滴又一滴
日光月光般的父爱母爱
漾在心田,永不会淡去
《海》
为人之母,谁无阔博胸襟
流汗流泪甚至流血
也要托起令子女敬仰的人生
《雪》
每当目击一座倒了的山
总会想起长眠的父亲,即使炎夏
心空,也寒雨涟涟……
《甩》
明晃晃的月儿在垂线抛钩……
触线或咬钩,十之八九
是那些失眠的酸眸与乡愁
《品茶》
人坐草木间,鸟虫竞鸣啭
咂摸几口山泉冲泡的光阴
心空的浮云,渐散渐淡……
《醉》
酉时开饮,直至酒水完尽
夕阳酩酊退场
柳梢月,昏花着眼睛
--------------------------------------------------------------
析字解词(微型组诗)
●潘兴斌(四川)
1《元旦》
一轮红日冉冉升腾……
两小儿面向东方,新年的憧憬
不断地:蹦出心门
面对朝阳两小儿仿佛没有“辩日”。作者只暗示红日是新社会、新气象的客观意旨,以及对新年的憧憬,暗喻儿童是蓬勃的朝阳,同时也祝福未来的世界是需于最年轻一代的。诗意韵味,可谓味深长。再:首行析“旦”,为红日跃出地平线。次行析“元”,为“两小儿”;“元旦”(新年伊始)一词,“元”居左乃西方,“旦”居右乃东方。析字手法高妙至极!(金涛点评)
2《立春》
站起来,抖掉心弦的积尘
偕同别了酽寒的人们
悦赏阳光与山川深情地吻
首句“站起来,抖掉心弦的积尘”,呼应诗题之“立”,一个“站起来”,令人振奋的动作;抖掉寒意,抖掉世俗尘埃,瞬间拔高诗意,难道不是吗?立春,是万物复苏的节气,万物以及人的腰身都在春阳下挺直了。
“偕同别了酽寒的人们”, 呼应诗题“春”之上部分:“三”和“人”,“三”者,多也,乃有“人们”之意;万物萌绿,人们脱掉臃肿的棉衣,人景相融,天人合一,挥手寒冬,喜迎春天。“悦赏阳光与山川深情地吻”,“阳光”呼应诗题“春”之下部分“日”;山清水秀,春阳普照,好一派依山傍水,水绕山转的美景。春阳热吻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连同人类一颗一颗雀跃的春心。
这首拟人质感的《立春》析字佳作,令人热血沸腾,春心荡漾,沉醉于浓郁的诗情画意。立春读好诗,诗心更葱茏。高亮!(幽兰点评)
3《乡愁》
记忆的路 蜿蜒迂回……
为拯救心上着火的禾稼,不得不
多多积攒 月光与泪水
我们说,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诗歌也不例外。这乡愁是通过一系列的形象表现出来的,既饱满,又厚实。首行“记忆的路 蜿蜒迂回”,既说明那是山区的曲折之路,又让人感觉到主人的家乡必定在那里。那么,为什么主人不常常回去呢?这无疑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
这个悬念,在诗的二三行中能找到答案。“为拯救心上着火的禾稼”这一组合状语,表明了目的与志向——“拯救”。拯救什么?拯救着火的“禾稼”,且是心上的“禾稼”。这就使人产生了许多的联想:古老的村庄,火灾、旱灾、贫穷、愚昧等等。为了这“拯救”,诗人便不得不“积攒”。不是积攒钱物,而是“积攒 月光与泪水”;用泪水以灭愁火,饱满的情感一泻而出,诗意也在此顿显出来。在中国传统的意像表述中,月光总是与思念、思情等联系在一起的;泪水总是与心酸、愁苦等联系在一起的。这就给了人充分的想象空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诗人有意将标题文字的形和意融入在诗句之中,这当是一首析字解词诗作。“蜿蜒迂回”解读了“乡”的象形意义,“心上着火的禾稼”表达了极度的忧“愁”,让人不得不惊叹诗人驾驭文字的功底;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该诗语言精炼老道,少一字则显不足,多一字则显累赘;节奏上舒缓悠长,与情感的表达合拍;尾字“回”“水”押韵,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全诗的韵味。(黑金点评)
4《胖》
游子在外,常以月色喂养愁怀
初一到十五,唯今晚的月与愁
最富态
旧题新写,不落俗套。题目渲染气氛,一个“胖”字钳住了我的眼球,肥胖一般用来形容人,这里形容谁呢?于是迫不及待地往下看,“游子”“ 月”“ 愁”, 哦,知道了,此乡愁非彼乡愁。“十五”月圆,“唯今晚的月与愁/最富态”,既验证了“每逢佳节倍思亲”,又呼应了题目“胖”,还强化了主题“胖”,末句“最富态”再次突显“胖”,这乡愁够沉重的,思念之深可想而知。
此外,这首诗作当属析字诗作。“胖”由“月”和“半”组成:“月半”既指农历每月十五,又指月圆含肥“胖”之意,;构思达意,颇具匠心。炼字、饰句,精雕细琢;巧用“喂养”“ 富态”等词语作比,增强了微型诗的艺术感染力。(静思点评)
5《米》
八条路,条条情系乡下
试问诸君,酒酣饭饱时
能否确认哪条直向着老家
视“米”字的笔画方向为八条路,独特出新的析字诗作。米的出生地是乡野,“情系”二字用的巧妙;每一粒都是农民汗水换来的,土地和农民都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个“试问”的插入,既是警示自己,也是提醒世人:任何奢侈浪费的行为,都是背离衣食父母和土地初衷的。
这首诗以寻根之情发不忘本之慨,文字运用和排列组合,是诗人内在情绪和表达意图的关键。《米》开篇和尾句都与路有关,而第二句则借米字中间一横明示餐桌上的观点。充分利用米字的笔画和结构言己所思,诗语平实,情感真挚;整体构思相互呼应,彼此作用,其蕴含发人深省。(幽兰点评)
6《清明》
青烟袅袅,泪一滴一滴又一滴
日光月光般的父爱母爱
漾在心田,永不会淡去
这首析字诗作,将“清”分解为两部分:左边为“青”,右边“三点水”视为“一滴一滴又一滴”的“泪”;将“明”分解为两部分:左边为“日”,右边为“月”。清明时节上坟,燃香烛烧纸钱,眼前青烟缭绕,念及双亲生前含辛茹苦,岂不令人悲催流泪?父母虽然已故,其养育之恩依然与日月同辉,其付出的爱永远铭刻在儿女心底。情真意切,颇为感人的追念诗作。(萤灯点评)
7《海》
为人之母,谁无阔博胸襟
流汗流泪甚至流血
也要托起令子女敬仰的人生
母爱博大,情深似海。这首析字诗,将“海”进行拆分:左边三点水,被视为“汗”“泪”“血”, 右边的下部分为“母”,上半部分视为“人”(变体)。歌颂母爱,拟喻精准,意境宏阔。发散思维,想象丰富;虚写实写,虚实结合得很是完美。(萤灯点评)
8《雪》
每当目击一座倒了的山
总会想起长眠的父亲,即使炎夏
心空,也寒雨涟涟……
有道是:父爱如山,父亲是家的顶梁柱。一旦父亲隔世,岂不令活着的亲人心寒?这首诗作,析字以寓追悼之情,构思独到。将“雪”的下部分,视为“一座倒了的山”,直观形象;将“雪”的上部分“雨”以“寒”修饰,富含悲情。整首诗作情景交融,颇为感人。(萤灯点评)
9《甩》
明晃晃的月儿在垂线抛钩……
触线或咬钩,十之八九
是那些失眠的酸眸与乡愁
“甩”字,由“月”和“竖弯钩”两部分组成。“甩”有“扔”“抛”之意“竖弯钩”,有“垂线”与“钩”之形,“垂线抛钩”,形意结合巧妙。众所周知,月亮,乃思乡的载体。诗人将月拟人化,且让其抛钩垂钓;上钩的,无疑就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了。煞尾的“失眠的酸眸与乡愁”,移词、借代、通感多种修辞融合一体,散发出极为浓郁的思乡情味。(萤灯点评)
10《品茶》
人坐草木间,鸟虫竞鸣啭
咂摸几口山泉冲泡的光阴
心空的浮云,渐散渐淡……
洋溢着茶文化的诗作,幽美的环境,道长的境界,品到了家。“人坐草木间”,是景,是“茶”;“咂摸几口”,是味,是过程;是享受悠然的消遣,巧用暗喻光阴,又诠释了“三口”为“品”字;散、淡是作用与结果,留下的心空志高境界;心空与散、淡的浮云呼应,与茶功相呼应。析字解词,诗句富有质感和张力,凸显了淡定的心态和舒朗的情怀。(弯弯的小河点评)
11《醉》
酉时开饮,直至酒水完尽
夕阳酩酊退场
柳梢月,昏花着眼睛
“醉”字拆分后,左边的“酉”添“水”为“酒”;右部分为“卒”,有“尽,完毕”之意;水尽,乃“酉”也。酉时,下午五点到七点之间。上阙,拆字铺垫;下阕,借时序嬗变,以形象的拟人作结,营造出醉后朦胧的唯美意境。(廖仲强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