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彭晓矛 于 2017-1-8 00:14 编辑
《与唐朝兄弟微诗商榷》 文/彭晓矛 唐朝兄弟语:发现彭老师一个特点:不相关的词语,组合成相关,而产生恰当的美感,老师的虚实手法相当纯熟。特别是最近那首《错位》,让人击节。 谢谢兄弟关注、赞赏!以上回复是用的手机,所以不便详叙,这里补上。其实,我们生活和写诗都有意无意地遵循着这个《错位》的法则。 种阳光的阳台栽下花香——生活常态错位 毛毛虫换上蝴蝶衣裳——自然规侓错位 诗人咀嚼月亮——写作需要错位 生活中的“错位”太多,难以列举。我们重点说说“写作需要错位”。 有一位专家说:“古诗中有些句子存在词语错位和表达省略的现象,极易误解和难以理解。常见类型有:(1)谓语前置: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月夕阳僧。(秋苑中的鹿夕阳下听经,夕阳下的僧江边扫叶)。(2)宾语前置:风光新柳报,宴赏落花催。(新柳报风光,落花催宴赏)(3)主宾互换:薰琴调大舜,宝瑟和神农。(大舜调薰琴,神农和宝瑟)……”另外还有:定语挪前、挪后、状语挪前、挪后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它们都是古诗词中常常遇见的。为了创建诗意的空间,诗人们在事物似与不是的“错位”中找灵感,立新意。本人拙见:一般情况下,夸张、比喻、拟人、通感等等手法无一不是通过错位来实现的。譬如你的佳作: 《书签》 文/唐朝兄弟 太久没有翻动了 搁浅的海洋————似书而又不是的错位。 在一枚薄薄的思念里长着潮汐——似书签而又不是。 这样的错位建立了诗意,创造了想象空间,或让人掩卷沉思,甚或使人拍案叫绝。当然,我们还通常把这种“错位”用于构思诗的具象和意象之中。这里不妨拿一首本人的劣作为例: 路灯 水龙头一拧/大街被冲刷得锃亮/黑夜溜进树荫躲雨 路灯不是水龙头,但犹似水龙头。诗作在大跨度的错位上找到了立足之地,所以便成了诗。说到这里,我们再来浅说前面提到的谓语前置、定语挪前等。虽然鉴于微诗的特性,有时省去了主语,但谓语前置、定语挪前等也不少见。以下仍然以你的佳作为例: 《咸鱼》文/唐朝兄弟 剥光 海/裸着一层死不瞑目的盐/在烈阳下 眺望。显而易见,咸鱼被你用作标题省去了主语,进一步说明了微诗的特点之一,但假若我们把咸鱼纳入诗句,也许就成了这样:咸鱼剥光海/裸着一层死不瞑目的盐/在烈阳下 眺望。或者是这样:剥光 海/咸鱼裸着一层死不瞑目的盐/在烈阳下 眺望。谓语置前与不置,谁更有诗意,你我一看便知。 以上纯属班门弄斧,还望兄弟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