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44 编辑
倾听灵魂的风声 ——昌耀《斯人》赏析 文/寒山石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是不可替代的,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的生命化石,如神话般高邈而深邃的天空,我们深深感谢他留给诗坛一个博大而神奇的认知天空。”这是被授予1998—1999年度中国诗人奖时授奖词中给予昌耀的文字。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昌耀这首只有三行的微型诗作《斯人》时,又一次感受到了诗人穿越地球的强劲诗思和纯熟技艺。
其一,天人合一造就的悲壮美。有人说,昌耀“是中国最后的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有对现代生活的描写,都带着化石般的冷隽,仿佛他生错了时代。然而他的心是热的,一个独自担当虚空的人。”这首短诗,恰恰总结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游里”。而昌耀,这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此刻,他从急流生活中抽身而出,素裹静心,回归宁静,“一人无语独坐”,驻足凝视,冥想低吟,似乎正在与天地对话,与春秋拔河,展示出孤绝的大寂寞,一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跃然纸上,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
其二,一波三折造就的跌宕美。一般而言,三行以内的微型诗要在短短的篇幅内展现出承、转、启、合的技巧,无疑是很难的,但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昌耀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自如。诗人以《斯人》为题展开诗歌,“静极——谁的叹嘘?”承接诗题,展开诗卷,更有一个“谁”字,引出悬念:在一片空旷寂静的广阔空间里,那声长长的“叹嘘”缘何而来?自何方而来?又坠落到了哪一片茫然的心绪?我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接下来该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了吧?诗人在此嵌入一行空行,使我们在停顿中默然沉思。然而,不等我们从万般惆怅中回过神来,一句“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却是奇峰突起,把我们抛入了密西西比河的疾风骤雨。但就在我们惊魂未定,疑惑怎么会到了密西西比河去之时,“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又猛地拽回我们的思绪。短短三行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我们完成了一个“疑惑——惊叹——震撼——沉思”的心灵旅程。
其三,时空转换造就的空灵美。1989年8月,陈超撰写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出版,其中“西部诗诗群”一章首推昌耀。陈超认为:“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笨重壮硕的艺术精神……读他的诗使我们领略到了吞吐大荒真力弥漫的气象。这种气象险而不怪、硬而不瘦、阔而不空……”从时空角度来看,昌耀的这首微型诗作强调的是“此刻”,强调的是发生在同一时刻不同地域可能的事件,“事件”可以是一声叹息,一刻“风雨”。诗人通过“此时彼地”来修饰“此时此地”,让空旷的青海高原和喧嚣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一体,从而写出了“此”(中国大西北)与“彼”(大洋彼岸)以及内心与世界交融的大宇宙。我们分明看见,在一片茫然无垠的天际间,只有斯人,只有斯人无语独立,以一个人的精神力量铺满了整个宇宙的天空。正如诗评家燎原所说,那是大地山河血红的痛楚和瑰美,好男人孤独茫然的心灵意绪和独立支撑的生命耐力,苦行僧般的尘世行色中花雨耀眼的天堂光照。空间的壮阔浩大与急剧转换,西半球的风狂雨横与东方的沉着冷静构成一种诗意的张力、一种巨大的“空白”。正是这种“空白”,为我们创设了畅想、思索和填充的无限空间。
其四,动静交错造就的壮阔美。这首诗仅仅三行,不仅节奏上长、短句结合,急促和舒缓并行,且动静交错,诗意宏阔。 “静极——谁的叹嘘?”只此一句,便由静而动,但一声轻轻的“叹嘘”,也只是静寂中的“微微一动”,而“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背后那密西西比河的风雨呼啸着骤然向我们袭来。它来得是如此的突兀,以至于在我们的感官上溅起了一片巨大的轰响,较之“叹嘘”的“微微一动”,这当属“轰然而动”了。但就在这澎湃激越的喧嚣中,如同尼采当年在阿尔卑斯山山巅发出的苍凉的歌唱,洞彻命运的昌耀也领悟到了无可言说的孤寂,一句“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复归宁静,完成了由动及静的转换。但此刻的静,却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们的心灵上再次激起千层涛浪,让我们也不由为之“叹嘘”。斯人无语,我们也凝神屏息,悄然沉思,但在心灵深处却分明感受到了斯人那双沉着坚毅的眼神,感受到了那直逼你灵魂的灵光,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力量的巨大撞击!诗人正是在这种动静相间、无声有声的辩证统一中,抒写出一种大开大阖的沧桑感悟。
昌耀在谈到自己作品的艺术精神时,曾这样说:“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给予我的感受总是偏于沉重,而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又总是愈挫愈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示的是人类的这种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我们为此而感动! 但如今,密西西比河此刻仍在风雨么,仍在那边攀援而走么,可是地球这壁,再也不见了那个无语独坐的人。一人端坐无语 ,无语也风流。还是让我们“无语独坐”吧,像诗人一样去倾听灵魂深处呼啸的风声,去感受人类“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 2006-4-18
昌耀(1936—2001)本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