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中微
查看: 6989|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品微型诗欣赏

[复制链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10 编辑

且把绿叶当花看
   ——胡适《小诗》赏析
文/寒山石
小诗

开得花还不多;
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
当作花看吧

或许,这应该是在春意萌动的时节。这样的时节“开得花还不多”,有些许初放的小花寂寞地开在树上。但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还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吧”,则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对新生事物,总有人因为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烂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黄”就是明天的“翠绿”,今天的“新叶”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鲜花盛开的时节必然到来。更何况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程。这是新生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且把”二字,既是贯通上下,又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从容和对未来的自信与期望。
胡适在1921年12月曾写过一首《晨星篇——送叔永莎菲到南京》,其最末一段是:“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独自造几颗小晨星;/虽没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这几句话显然可以作为《小诗》的注脚。不过在艺术上两相比较,似乎还是《小诗》更含蓄,内涵更丰富一些。  



评分

参与人数 1微币 +10 收起 理由
廖仲强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11 | 只看该作者
创造是无声的积累
                     ——冰心《繁星(三四)》赏析
文/寒山石

繁星(三四)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值得品味: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所以,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13 | 只看该作者
生命之花因谦逊而绚烂
  ——冰心《春水(三三)》赏析
文/寒山石
春水(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诗的哲理是依附于形象的,要通过贴切的形象恰当地表现出来。“墙角的花”,便是这首诗借以抒怀的形象。诗人用“墙角的花”来形容孤芳自赏者,准确生动,形神兼备,足见诗人视角之独特、构思之精巧。
    生长在墙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润,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开得枯黄瘦小。然而,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天地便小了”,一方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表明它自己生活的空间,也只能是偏狭的一隅,只能是那缺少阳光雨露的“墙角”,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省。
这首诗通过对墙角小花孤芳自赏的委婉嘲讽,意在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17 编辑

托物言志见精神
               ——流沙河《草木篇》赏析
文/寒山石

草 木 篇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草木篇》是一组托物言志的微型散文诗。诗人通过对五种植物的描绘,借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真知灼见。
白杨这“一柄绿光闪闪”、“高指蓝天”的长剑,傲然高耸;“孤伶伶地立在平原”,“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道出了白杨生存环境之恶劣;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抒写出那种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中也绝不卑躬屈膝的傲骨;白杨的挺立与正直,站立或者倒下同样伟大。野藤的天生个性就是寄生。它只知一味地“往上爬,爬,爬……”,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择任何手段,乃至不惜置他人于死地。仙人掌“遍身披上刺刀”,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终至被逐出花园,纵然是“在野地里,在沙漠中”,也顽强地展示着绿意盈盈的生命;仙人掌的不屈不挠,令人肃然起敬。梅花“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在忠贞不渝地漫长期待中赢得迟来的爱,“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真可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毒菌“用美丽的彩衣”、“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而本质上则是“毒蛇吐的唾液”,从而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两面派的伪装。
《草木篇》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5#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27 编辑

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
——李大钊《山中即景》赏析
文/寒山石


山中即景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这两首诗最初刊载于1918年《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单从诗题本身来看,“山中即景”,似为风景诗或者山水诗之类。但从古典诗歌托物寓意的传统来说,这两首诗无疑又带有言志诗的特征。
第一首诗在讴歌自然美的过程中,抒写出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用看似平淡的回文写法,道出神奇无边的“自然的美”,成就了“美的自然”;前者与生俱来,后者生生不息。造化的力量永远让人由衷地叹服并深深地痴迷。而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则是“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的确,在千山万壑深处,在人迹绝无之处,在如此幽静空旷之地,清泉潺潺奔流,一路叮叮咚咚,这是一种何等令人惊喜的美丽!这是沉寂的境地中唯一的声音,虽然流量不大,却是一股生命的活力;虽然声音弱小,却是大山胸腔一串激动的心跳;虽然路头弯弯,却是一条坚韧的追求。此情此景,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在沉寂的思想旷野上,李大钊先生发出的第一声嘹亮,想起他用“赤色的血/喷薄起第一缕/真理的霞光”(拙作:微型诗《李大钊》)。
第二首诗则在云散人去间,以倚天独立的青山展现出诗人人格的不屈和伟岸。“云在青山外”,此句为仰视,且看那飞动的白云缭绕于青山之外,何等悠然;“人在白云内”,此句为俯视,登上峰巅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的健儿,把凌云壮志写在蓝天白云之间,又是何等地意气风发!但诗人笔锋突转,“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白云飘然而去,登者欣然而还,惟有一柱青山,巍然挺立于天地之间!至此,我们方知诗人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山外之云、云中之人作铺垫,烘托出青山之“任它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诗人面对风云变幻坚贞不屈、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人格形象跃然纸上。
这两首诗浑然一体,展示出诗人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勇立潮头无所畏惧的凛然正气。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两首诗从形式上看似五言旧体诗,实则不然。第一首的“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实际是回环的散文句式,具有内在的韵律;接下来的“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也不符合五言诗的平仄,但却十分精炼、精美。第二首看似五绝,却也并非五绝,仍然符合其时“诗体大解放”的要求。也正是基于此,才把这两首诗作为微型诗来予以赏析。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6#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32 编辑

两行诗凸现一代人的精神追寻
       ——顾城《一代人》赏析
文/寒山石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他和众多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样,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顾城“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只是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是整整“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三个重音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这种“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之象征;“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有了这种语感,你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两行,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35 | 只看该作者
一声振耳欲聋的天问
       ——麦芒《雾》赏析
文/寒山石

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

   说起诗人麦芒,爱好诗歌的人们准会想到他的《雾》;而一提及《雾》,则鲜有不知其作者为麦芒的。1979年10月,艾飞以麦芒的笔名,用一首只有九个字的一行诗《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登上北京《诗刊》,正式开始了他在诗界的飞翔。这是《诗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第一首“一行诗”,在诗界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这首超短诗及其各种评论文章随后出现在《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春城晚报》、《作品》、《诗潮》、《读者文摘》、《报刊文摘》等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上。有诗评称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讽刺诗”,也有诗评认为“只是一句反诘的话”。1989年元旦,湖南美术出版社将该诗印制成贺年卡全国发行,既未署名,也未按规定付酬,麦芒遂提起上诉,后被长沙市东区人民法院裁决,一次性赔偿麦芒经济损失1000元。1995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以“内容最短的版权诉讼”确认《雾》案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从最初的艺术争论到艰难的版权官司,再到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麦芒及其超短诗《雾》成为当代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的确,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这是再也明白不过的一句大实话,是一句连如今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够读懂的大白话。但这首只有一行九字的超短诗之所以一经问世即好评如潮,于读者心海激澜扬波,造成恒久强劲的震撼与冲击,究其实,乃在于诗作本身所具有的时代震撼力。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于沙对《雾》非常推祟,他说:“麦芒先生的一行诗《雾》,拔开了诗坛的雾,让诗歌阳光般明亮。”惟有如此“阳光般明亮”的诗歌才能走出狭隘自我的象牙之塔而走进大众的心灵,并引起大众的广泛共鸣。
应当说,这首诗是刚刚走出迷雾的国人心态的真实写照,是人们胸中因淤积得太久喷发而出的一声呐喊,是浓雾弥漫中精神压抑的一代人走进光明时情不自禁的奔走欢呼,也是人们在坚贞不渝的苦苦探寻真理、探寻个人、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过程中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理性的自觉!
由于诗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代自然造就了童话般幸运的诗人,使人们记住了这首诗,也记住了诗人。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8#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38 | 只看该作者
织就一张和谐的网
——北岛《生活》赏析
文/寒山石

生活

北岛的诗能打动人当然不仅仅是靠它的含蓄冰冷的色调,而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中闪现出的智性的光辉。他形象地描绘“艺术”:“亿万个辉煌的太阳/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他不断思索着心灵与世界与自身的矛盾,“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对于自己/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无题》);他明白机会难逢时间易逝,“挂在鹿角上的钟停了/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无题》)。北岛的智慧是一种平静的智慧,没有矫情和激动,没有喧哗和质疑,只有宁静的心灵和朴素的语言交相辉映,丝丝缕缕触及到了有关时间与生命的永恒真理。所以,他高度概括“生活”,用一个“网”字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带有寓言般的深沉和精确。
的确,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亲情之网,也有仇恨之网;有互助之网,也由破坏之网;有善良之网,也有罪恶之网;有幸福之网,也有痛苦之网,就这样密密麻麻,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网上的一个结,也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你都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甚或超脱这种生存状态。我们因为这种联系而存在,而具有了生活的欢快、进击的锐气、拼搏的勇气等等。我们牵着亲人、朋友、师长、同事和所有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手,别人同样也牵着我们的手。就这样,我们手拉着手,一起风雨兼程向前走,织就了一张更亲密、更和谐、更有凝聚力的网。
当然,人们也不免烦恼,或者误入难以走出的情感“迷宫”,陷入斩不断、理还乱的痛苦,甚至发生相互戕害的悲剧。这些,也可能更容易让我们脆弱的心灵,因为无法跳出这张网而伤感不已。但,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那么,就请静下心来,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倾听欢快的生活主旋律,把那不可避免的几声尖叫和那所有的不愉快抛诸脑后。须知,平和也是一种和谐。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9#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40 | 只看该作者
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赏析
文/寒山石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刘大白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细察,其形式排成三行,而语言结构实为三句,即“鸟儿驮着夕阳”“、双翅一翻”、“芦苇妆成红颜了”,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
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第二行,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新诗问世之后,面对多灾多难亦多希望和幻想的时代家邦,二十世纪的中国诗人曾经有过太多的入世济世的政教激情,无暇关注社会现实之外的自然造化,流连景物忘情山水,所以“以境胜”的新诗作品,过去一直很少见到。刘大白写于1923年的这首小诗算是片刻偷闲的一个例外了。归鸟、斜阳、清江、芦苇、向晚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自是可人之境。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347

帖子

1648

积分

首席评论员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积分
1648
精华
7
微币
7914
威望
0
金钱
1266
日志
0
相册
0
注册时间
2014-4-24
在线时间
151 小时
最后登录
2025-1-3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31 10: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44 编辑

倾听灵魂的风声
——昌耀《斯人》赏析
文/寒山石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是不可替代的,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的生命化石,如神话般高邈而深邃的天空,我们深深感谢他留给诗坛一个博大而神奇的认知天空。”这是被授予1998—1999年度中国诗人奖时授奖词中给予昌耀的文字。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昌耀这首只有三行的微型诗作《斯人》时,又一次感受到了诗人穿越地球的强劲诗思和纯熟技艺。

其一,天人合一造就的悲壮美。有人说,昌耀“是中国最后的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有对现代生活的描写,都带着化石般的冷隽,仿佛他生错了时代。然而他的心是热的,一个独自担当虚空的人。”这首短诗,恰恰总结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游里”。而昌耀,这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此刻,他从急流生活中抽身而出,素裹静心,回归宁静,“一人无语独坐”,驻足凝视,冥想低吟,似乎正在与天地对话,与春秋拔河,展示出孤绝的大寂寞,一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跃然纸上,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

其二,一波三折造就的跌宕美。一般而言,三行以内的微型诗要在短短的篇幅内展现出承、转、启、合的技巧,无疑是很难的,但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昌耀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自如。诗人以《斯人》为题展开诗歌,“静极——谁的叹嘘?”承接诗题,展开诗卷,更有一个“谁”字,引出悬念:在一片空旷寂静的广阔空间里,那声长长的“叹嘘”缘何而来?自何方而来?又坠落到了哪一片茫然的心绪?我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接下来该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了吧?诗人在此嵌入一行空行,使我们在停顿中默然沉思。然而,不等我们从万般惆怅中回过神来,一句“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却是奇峰突起,把我们抛入了密西西比河的疾风骤雨。但就在我们惊魂未定,疑惑怎么会到了密西西比河去之时,“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又猛地拽回我们的思绪。短短三行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我们完成了一个“疑惑——惊叹——震撼——沉思”的心灵旅程。

其三,时空转换造就的空灵美。1989年8月,陈超撰写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出版,其中“西部诗诗群”一章首推昌耀。陈超认为:“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笨重壮硕的艺术精神……读他的诗使我们领略到了吞吐大荒真力弥漫的气象。这种气象险而不怪、硬而不瘦、阔而不空……”从时空角度来看,昌耀的这首微型诗作强调的是“此刻”,强调的是发生在同一时刻不同地域可能的事件,“事件”可以是一声叹息,一刻“风雨”。诗人通过“此时彼地”来修饰“此时此地”,让空旷的青海高原和喧嚣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一体,从而写出了“此”(中国大西北)与“彼”(大洋彼岸)以及内心与世界交融的大宇宙。我们分明看见,在一片茫然无垠的天际间,只有斯人,只有斯人无语独立,以一个人的精神力量铺满了整个宇宙的天空。正如诗评家燎原所说,那是大地山河血红的痛楚和瑰美,好男人孤独茫然的心灵意绪和独立支撑的生命耐力,苦行僧般的尘世行色中花雨耀眼的天堂光照。空间的壮阔浩大与急剧转换,西半球的风狂雨横与东方的沉着冷静构成一种诗意的张力、一种巨大的“空白”。正是这种“空白”,为我们创设了畅想、思索和填充的无限空间。

其四,动静交错造就的壮阔美。这首诗仅仅三行,不仅节奏上长、短句结合,急促和舒缓并行,且动静交错,诗意宏阔。 “静极——谁的叹嘘?”只此一句,便由静而动,但一声轻轻的“叹嘘”,也只是静寂中的“微微一动”,而“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背后那密西西比河的风雨呼啸着骤然向我们袭来。它来得是如此的突兀,以至于在我们的感官上溅起了一片巨大的轰响,较之“叹嘘”的“微微一动”,这当属“轰然而动”了。但就在这澎湃激越的喧嚣中,如同尼采当年在阿尔卑斯山山巅发出的苍凉的歌唱,洞彻命运的昌耀也领悟到了无可言说的孤寂,一句“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复归宁静,完成了由动及静的转换。但此刻的静,却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们的心灵上再次激起千层涛浪,让我们也不由为之“叹嘘”。斯人无语,我们也凝神屏息,悄然沉思,但在心灵深处却分明感受到了斯人那双沉着坚毅的眼神,感受到了那直逼你灵魂的灵光,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力量的巨大撞击!诗人正是在这种动静相间、无声有声的辩证统一中,抒写出一种大开大阖的沧桑感悟。

昌耀在谈到自己作品的艺术精神时,曾这样说:“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给予我的感受总是偏于沉重,而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又总是愈挫愈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示的是人类的这种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我们为此而感动!  但如今,密西西比河此刻仍在风雨么,仍在那边攀援而走么,可是地球这壁,再也不见了那个无语独坐的人。一人端坐无语 ,无语也风流。还是让我们“无语独坐”吧,像诗人一样去倾听灵魂深处呼啸的风声,去感受人类“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     
2006-4-18

昌耀(1936—2001)本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






http://blog.sina.com.cn/hanshansh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微型诗 ( 渝ICP备2024032254号-1 )

GMT+8, 2025-1-5 07:50 , Processed in 0.06356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微型诗

© 2014 www.zgwxsg.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