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朵,飘来的云》 看没看到脚手架上蠕动的身影? 能稍歇为其擦擦汗么 最好 挥洒一场甘霖 【黑金点评】诗人自有诗人的情怀,反映在作品中,其境界的高低自然就显现出来。杜甫的现实主义和李白的浪漫主义大作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原因莫不若此。读潘兴斌的这首诗让人心情震荡。诗题《那朵,飘来的云》本来是很浪漫的,但作者却将其赋予了现实的意义。那朵云是什么?是一种社会现实,这种现实不仅来自于官方,也来自于普通的百姓, 是一种强烈的社会意识,那就是对底层劳动者的蔑视。云可飘来,亦可飘去,云下之人,与我无关,管他作甚?这种“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心态,使得本来就弱势的群体显得更加无助。于是,作者向那朵云提问了:“看没看到脚手架上蠕动的身影?”看似很平常的问话,却包含了很多细微之处,也许看到,也许没看到,更可能地是看到却装作没看到。“能稍歇为其擦擦汗么”又是很谦和的一问,虽然谦和,却说明“那朵云”分明是看见了“脚手架上蠕动的身影”的,但他不愿“稍歇为其擦擦汗”,作者只好求之。至于“那朵云”是否为那些劳动者“擦擦汗”,作者没有说,也不必说。“最好 挥洒一场甘霖”是作者最后的诉求,到了这里已不是谦逊的发问,而是直接的要求,至于能否实现,那也是另外一回事了。两问一求,不仅是自然心理上的递进,更是艺术上精准的提炼,完全符合中国几千年底层人物心理的典型特征,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劳动者的热烈关切和深刻同情,并对“那朵云”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艺术上作者一反常态,有意删去“文/潘兴斌”的字样,诗的诗题和诗融为一体,没有间隔,一并朗读下来,“云”“影”“霖”又较为押韵,“脚手架”“蠕动”“稍懈”“擦汗”等等意象颇具典型性。这种层层递进的表现方式,不大喊大叫,不尖酸刻薄,含蓄而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的诉求和批判,可谓用心良苦。诗品如人品,正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