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20-9-21 11:48 编辑
寒山石微型诗例话(0251-0300)
0251 不怕写不出,就怕想不到。诗歌是一门想象的艺术。对于精致、精巧的微型诗,更需要精妙、精当的奇思异想。所谓精妙,就是要出乎意料;所谓精当,就是要在意料之中。如峰回的《小纸船》:“哪页书的情节在 漂/莫非 要把我遗落的故事/一点点 打捞”,正是通过精妙、精当的想象,轻快而又动情地呈现出诗意。
0252 谁能把弯弯的月牙,望成一只轻轻游动的虾?且看贤哲《细瘦的月牙》:“一只透明的虾/在深蓝的大海上/朝黎明的方向 滑”,就以精妙的比拟,让深蓝色的夜空,有了鲜活的生命。而一个“滑”字,更显灵动与轻盈。
0253 一份情,或喜或忧,或淡或浓,哪怕只是悄然或不经意间爬上心头,都是一份诗意的甜或疼。如同黄叶飘飞的《难过》:“老怕打电话/怕娘说 喂——/三儿 有时间回来一次好吧",自自然然,普普通通,把你我心中的那份情,用朴朴实实的语言之刀,硬是割成揪心的疼。
0254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马时遇的《挑山夫》:"这头是山,那头是山/一条瘦骨/摇晃着 家的悲欢",其中”瘦骨“、”摇晃“两个词语的运用,更多地是在呈现底层社会艰辛而内蕴坚毅、沉重但苦中有乐的生存状态。若是改为”一条硬骨/挑起家的悲欢“,那则更多地呈现一种责任与担当。足见:一花一世界,一词一情感。当然,词语之选择,情感之呈现,概在作者之立意。立意不同,取向迥异。
0255 写诗当如铸剑, 字也千锤, 句也百炼,以剑气摄灵魄,用诗韵沁人心。微型诗因其精短,诗人更当以微言载大道,用三行铸短剑。唐淑婷在其《微型诗四百首》出版感言中这样写道:“写诗如炼剑,而微型诗是一柄短剑。我写微型诗的目标是:用最短的文字锻造出最锋利的诗句。不求一出招便寒气逼人,创出惊世骇俗之举,但绝对必须亮出自己的锋芒,剖析现实游刃有余,一剑就刺中要害!”其《井盖》:“看似铁面为公/背地浊流合污/ 撤查 惊现偌大漏洞”,不正是利剑出鞘,寒气逼人且惊人?!诗人揭开“井盖”这一寻常之物,呈现出“浊流合污”的“偌大漏洞”,直面现实,直击灵魂,于平中出奇、平中出彩,情感充沛,憎爱分明,当为鞭挞现实之精品微诗。
0256 微型诗首先是诗,自然必须有诗意的表达,而不是直观的呈现;应该浸泡着灵魂的香茗,而不是如同一杯白开水了无诗意。如包尘《湖边》:“警察发现了一双鞋子/而水里 找不到/影子”,便是一种生活场景的直白描摹,平铺直叙,寡淡无味。杨正春兄言其“以独有的细节入诗,让读者去猜测去联想,手法厉害,含蓄有味”,云云,实在不敢苟同。窃以为,尽管有谜语诗,但写诗不是猜谜语;尽管诗要“出奇”,但似不应让人“好奇”或“猎奇”。
0257 现在不少诗人,写的诗连专业诗歌评论家都看不懂,这是一个极端。而另一个极端,则是把诗变成了大白话,一点韵味和意境都没有。云深处的《相遇》:“蚂蚁衔着饭粒/爬进 这盆夏菊的/花盘 被我发现”,读到这首诗的第一反应,便是想起了梨花体的一首代表作《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另一只蚂蚁,一群蚂蚁/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 究竟有什么样韵味和意境?
0258 古诗词高度凝练,而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如众所周知的“红杏枝头春意闹”、 “去破月来花弄影”等,便是很好的例子。微型诗缩龙成寸,精致精巧,妙用动词更是重要的炼字艺术。动词炼得好,就能准确地勾勒形象,摹写物态,传情达意,令人如嚼橄榄。诗心《荷塘月色》:“清风载不动夜空倒影 幽香/泊在绿荷上 蛙蝉的告白/把透彻的乡思 高悬”,其中清风“载” 不动的夜空倒影,“泊”在绿荷上的幽香,蛙蝉的告白“悬”起透彻的乡思,正是用以动写静的技巧写活了荷塘月色这一静景,且情景交融,耐人品味。
0259 诗人们总是在创造着诗,同时也创造着诗的形式;他们不是形式主义者,而是鲜活形式的创造者,是诗美的创造者。这种不拘一格的自由创造,体现在词语、音节、韵律、建行、结构、体式等诸多方面。而微型诗三行之内的限制,更是给形式的创新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从这个角度来讲,秋翔的《白日梦》:“‘醒醒!快醒醒!’/‘我眼睛睁着呢。’”作为一首“对话体”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任何探索与创造都必须是有诗意的,不能离开这个“本”。否则,无论多么完美的躯壳都了无意义。这首《白日梦》正是外在款式新颖而内在诗意寡淡,显然是不能称其为诗的。
0260 微型诗是微雕的艺术,贵在用智慧与情感的雕刀,精妙而自认地雕刻出鲜明的形象。峰回的《曲与直》:“父亲是一个农民/弯了一辈子的腰/最后 他是挺着腰杆走的”,正是以“弯了一辈子”和“挺着腰杆走”这两个饱含感情的鲜明场景,雕刻出父亲既茹苦含辛、终生操劳,又正直淳朴、坦荡做人的美德,在“弯”与“挺”、“ 曲”与“直”的强烈对比中,简洁明快而又感人至深地勾勒出一幅精神的浮雕。
0261 微型诗是一门“简约”但不“简单”的微雕艺术,应当删繁就简,孕育出开阔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为此,需要删去那些不必要的修饰或限定。古道白杨《粉笔》:“一身瘦骨/倾情黑土/立 民族脊梁”,以简洁形象的笔法,展现出教师“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倾情奉献精神。然其中“民族”二字,纯属画蛇添足。且看:《粉笔》:“一身瘦骨/倾情黑土/立脊梁”,这样读来,是不是更为干净利落,而又意境开阔?至少,这个“脊梁”,大而言之,乃是民族的脊梁;小而言之,更是做人的脊梁。毕竟,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0262 寸心明大义,微诗写真见。然微诗之大义,当娓娓道来,自然贴切,含蓄耐品,有滋有味。白芷《烟蒂》:“掐灭你的人/可刚才/含你在嘴”,只是简简单单地陈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读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人世间的真真假假,谁又能总是洞若观火,看个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0263 读诗当用心入情,探幽发微。但要以微型诗的形式来表达读诗的感受,不容易写。南腔北调《读诗》:“钻进你的血脉 打井/每一声叮当 都是词语/砸出的火光”,读来别开生面,而又激情四射。“钻进你的血脉”,深入诗的灵魂;“打井”,寻觅诗中蕴藏的精神甘露;“每一声叮当”,每一句阅读,每一次探寻,都是在情感共鸣与智慧撞击中,如燧石取火,“砸出的火光”。作者通过这一系列具体的意象铺排,把抽象的读诗过程,展现地实实在在,且令人热血激荡。东坡诗云:“小儿得诗如得蜜,蜜中有药治百疾。正当狂走捉风时,一笑看诗百忧失。”读诗之妙,真是妙不可言。
0264 平常中充满了不平常,对于诗人来讲,贵在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自己的表达视角。大凡《网瘾》:“虚拟世界绑架日子/屏幕前的现代人/把自己写成象形的囚字”,这首微诗最为精彩之处,正是找到了“象形的囚字”这一独特的表达。现代人上网成瘾,终日面对屏幕,活在网上,不正是一个“象形的囚字”么?当然,第一行“虚拟世界绑架日子”陈述平淡,且“象形的囚字”内蕴“绑架”之意,若删去,改为《网瘾》:“屏幕前的现代人/把自己写成/象形的囚字”,则更为凝练。
0265 微型诗可以像一幅简笔画,信手拈来,一挥而就,以简洁明快、形简意骇的笔法,以惜墨如金、活泼风趣的写意传神,化繁为简,于简中求美。如赖杨刚的《树荫下》:“伯父在打瞌睡/一只黑蚂蚁 小心地/清理着零碎的鼾声”,寥寥几笔,便勾画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特别是黑蚂蚁“小心地”清理着那散落在地的“零碎的鼾声”,以拟人化的表达方法和动静交错的表现技巧,把这个场景表现地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0266 华心先生讲:“诗好写,写好诗难,难在出奇思,出新意,出妙语。”所言极是。微型诗寥寥三行三十个字,信笔涂鸦者常一日数十首。但微型诗看似容易,实则难工。若能做到“一出”,或“出奇思”, 如唐元龙《星星》:“一盘棋 下了千年/闪光的棋子/扔满天”;或“出新意”,如桑恒昌《总是这方热土》:“所有的路/都是/不想站起来的纪念碑”;或“出妙语”,如汪曾祺《彩旗》:“当风的彩旗/像一片被缚住的波浪”,则可谓精品微诗。当然,若是三行之内,将这“三出”合一,以“奇思”、用“妙语”写出“新意”,当为经典微诗。
0267 微型诗之微,是体式之微,绝不是气场之微。且看一轮日出,较之大海群山何其渺小,然其喷薄而出时又何其摄人魂魄!微型诗便是这一轮激情滚烫的火,大气磅礴!所以,微型诗,同样可以写出大气场。如诗人杨正春的诗集《给力的春天》卷首诗《诗匪》:“碉楼里放浪形骸 肉大块酒大碗/为砸开诗小小的芳心/我准备了一长城的砖” 。诗人“诗语乖张,用词大胆,想象出奇,个性峭拔,以一种霸道让人思考,享有‘诗匪’之称”,看来这“放浪形骸 肉大块酒大碗”当是“诗匪”之形象了。然突如其来的“为砸开诗小小的芳心/我准备了一长城的砖”,让人顿感惊奇。这既是对千年历史的泱泱诗国、千年文化底蕴深厚积淀的承继与光大,又体现着厚积薄发的严谨创作态度。三行之内,却有如此大气场,令人心悦诚服。而为什么准备的是“一长城的砖”?且看诗人的另一首微型诗《面对长城》:“我的诗 不需这么长/但要硬过砖 我要把满头沙尘暴的天空/砸出蓝色来”。这就是微型诗,“不需这么长/但要硬过砖”,硬过长城的砖,以内蕴的气场让人为之震撼。
0268 欲三行摄魂,当构思奇巧。刘元明《修饰》:“刮过来/一溜一溜月光/给夜 挠痒痒”,言人之所未言,妙哉。且看“一溜一溜月光/给夜 挠痒痒”,既为妙想奇思,又自然贴切,形象生动。月光柔美,静夜动感,这等修饰,何其舒畅!
0269 诗人情感的抒发是复杂的,而注重将情感作内敛化的处理,却别有张力。内敛,是平静,是沉稳,是收拢;而张力,则源自心灵的深邃、博大和情感的充盈、丰沛。“内敛”与“张力”,一个向内收敛、聚拢,一个向外迸发、辐射,看似矛盾,恰恰是对立的统一。三叶三《轻点》:“ 云飘过花开过雨下过/梦冷过 如果你来/ 记得悄声从我面前走过”,就是以内敛的方式,以简净的字词、素朴的意象,使每一寸抒写都落到心灵实处。“云飘过花开过雨下过”,一切的过往,总有美丽,更有忧伤;而“梦冷过”,一个“令”字,通感的运用,让多少温馨的梦幻凝结成霜,让曾经火热的心冰冷绝望!渴望心静如水,“既然一棵树睡得正好, 又何必去把它摇呀摇”(王蒙《再见》),所以“如果你来/ 记得悄声从我面前走过”。但此时“悄声”胜“有声”,看似淡定的道来,或许内蕴着翻江倒海。
0270 乡愁,是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永远的痛,是中国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主题。而以乡愁为主题的古典诗词中,又多以明月为意象寄托愁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上明月,人间情怀,正如席慕蓉《乡愁》写道:“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且读诗人绿柳枫的《月之泪》:“反复漂洗着那件乡愁/慢慢洗白了记忆/但离家的那个夜晚,却越洗越黑。”可谓平中出奇,构思巧妙。“慢慢洗白”,勾起多少温馨快乐的记忆?“越洗越黑”,牵动多少浓浓的思绪?在“白”与“黑”的色彩反差中,厚重、浓重,且泪眼蒙蒙的疼痛乡愁立刻就涌上心头。
0271 北漂是梦想,也是焦灼;是梦乡,也是思乡。一个无根“漂”字,牵着故乡流浪。南浦的《北漂人》:“寒意固守着/南窗,一盏灯下的江南思绪/怕是很烟雨了”,写出一个江南人北漂的乡情。看起来说是“寒意固守着/南窗”,其实是艰辛疲惫、甚或历经寒意苍凉的北漂者,倚靠南窗望着遥不可及却暖意浓浓的故乡。一盏灯下,千丝万缕,交织缠绕,很是“烟雨”,名词活用,使意境顿出。烟雨乡愁,美得让人心醉,醉得让人痴迷;同样也美得让人心碎,碎得让人孤冷!这种“冷”,不是天寒,是心冷;说是心冷,更是北漂者无根飘零的精神之痛。不过,“怕是”二字不妨删掉。
0272 一首微型诗,就是一副精美的画面。如诗心的《背影》:“滴落 比汗珠更黄的黄昏/跪乞黄土的瘦骨 驮起/比梦更圆的天空”。滴落的黄昏、跪乞的瘦骨、驮起的天空,在偌大的天地间、在赖以生息的黄土地上,那熟悉的背影年复一年辛勤躬耕。这无疑是一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充满艰辛和困苦、而又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图画,令人感动,也令人心痛。树高千尺也不能忘了根,感恩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
0273 沉默的《又近中秋》:“天涯慢慢圆着/谁 站成村头那棵桂树/等思念来 伐。”前两句巧做铺垫:天涯共此时,亲人站成村头的桂树。“八月桂花遍地开,九月桂花香千里。”唐朝诗人宋之问诗云:“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馨香扑鼻。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它朴实、清醇、恬淡、温馨而又甜蜜,大概亦如桂花浓郁芬芳,让我们沉浸其中,一生都无法释怀。而尾句“等思念来 伐”则奇峰突起。一个“伐”字,既刚劲有力,又直抵灵魂!伐掉浪迹天涯的距离、伐掉无法释怀的思绪、伐掉这飘香的记忆,或许,唯有团聚,才是人世间最醇美的浓香。
0274 自古“民以食为天”,而农民赖以生存的唯一来源就是种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既是生存之基、财富之源,更是血脉之根、精神之源。对此,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是不为年轻人所理解的,只有我们的父辈对此才有着痛彻心扉的体验。绿柳枫《合同》:“父亲把脚印 按进土地里/与农田 签下一份/生死之约。”“按”进一生,签下一份生死契约,生,为这块地而生;死,也要葬在这片土地。可以说,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复杂的,既爱又恨,爱恨交加。这种爱是深沉的、厚重的,也是真诚的、主动的、发自内心的;同时,又恨土地束缚了农民的发展空间,这种恨则是被动的、也是无奈的。只是,这一份执著今天已经渐去渐远,那些乡土味道、乡村风貌、田园乡愁似乎也越来越淡。
0275 咏物诗既要形似,精准地抓住物的形态、色泽等基本特征;更要神似,由物到人、由虚到实,写出精神品格。无形似,则不知所云;无神似,则了无诗意。对此,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所谓“不即不离”,就是说既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滞于物),又要切合所咏之物的特点(曲尽其妙)。幽兰微型组诗《趣写蔬菜》就写得妙趣横生、趣味浓浓。《茄子》:“一群淳朴、憨厚的紫脸汉子/长相不帅/仍有小女子挑挑选选”;《白菜》:“朴实的农家女子/清淡、温和的口碑/一直流传至今”;《毛豆》:“一粒粒饱满的心事/与牙齿亲吻的那一刻/醇香的情感,慢慢深入腹地”;《豆芽菜》: “纤细的腰肢/弯成音符的姿势/为餐桌,押上清新的韵”; 《南瓜》 :“一个个臃肿的少妇/躺在绿伞下/ 温柔地抚摸胎动 ”;《黄瓜》:“真不明白/细腻的皮肤,长出粉刺/别人才夸嫩”。茄子是“淳朴、憨厚的紫脸汉子”、 《白菜》这“朴实的农家女子” “清淡、温和”、 毛豆藏着“一粒粒饱满的心事”、 豆芽菜“弯成音符的姿势”、 “长出粉刺”的黄瓜,均是以形象化的描述、生活化的场景,浅易直白而又鲜活语言,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可见,生活中缺少的不是诗意,而是一颗诗意的心和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
0276 微型诗缩龙成寸,或可纳千年历史,于三行即见风云。如江小舟的《华清池》:“ 芙蓉出水// 香/ 淹了半个盛唐。 ” 只十一个字,却浓缩了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从“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到“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那位“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绝色女子、出水芙蓉杨贵妃,“ 香/ 淹了半个盛唐 ”。所谓“香”,既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香艳风流,更是一个王朝的荒淫无度;所谓“淹”,既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艳压群芳,更是奢靡无度、淫佚则亡的必然。赞其天生丽质兮?贬其“红颜祸水”兮?公允地说,她不是“罪魁祸首”,但并不是全无责任。无论怎么说,她直接或间接地为这个时代带来了不少的损失,这个事实当是不容置疑的。
0277 举头望明月,天涯共此时。当天下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一轮明月之上时,会是何种景象?且看大刀李征的《月亮》:“是天下目光 在夜的心口/一刀一刀挖出的/洞”,圆月如“洞”,那是在“在夜的心口”,“一刀一刀挖出”,足见相思之浓郁、之疼痛。这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乡情,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情,或“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恋情,或“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友情?或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清幽柔和、缠绵渺远的情思穿透时空,带着揪心的痛,让这轮浸染了诗人感情的经典意象,成为无尽的相思“黑洞”,成为一颗滚圆的泪珠。“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人构思奇巧,让这颗古往今来也写不尽的明月,再一次以个性化的独特方式给我们带来感动。所以,微型诗创作,唯有“出奇”,才会“制胜”。
0278 有一种诗歌叫“不忍卒读”。那就是以最真的情,抒写出内心最深的痛。从这个意义上讲,微型抒情诗就是一滴情感的泪珠。如幽兰《不敢望月》:“怕天堂/被清辉浅浅覆盖的亲人/一起喊出我的乳名”。为什么“不敢望月”,想起桑恒昌的一首小诗《中秋月》:“自从母亲别我永去/我便不再看它一眼/深怕那一大滴泪水/落/下/来/湿了人间”,我想诗人也是如此。阴阳相隔,不敢触及,却偏偏“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灵魂深处最柔软、最脆弱的情感之弦,总是被月光的芊芊之手轻轻拨动。原本是月圆之夜,充满了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但在幽兰的笔下,却反其道而行之,由彼言此,“怕天堂/被清辉浅浅覆盖的亲人/一起喊出我的乳名”,看似波澜不兴、平静道来,但却是揪心的痛,字字血,声声泪!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见情感是诗歌的第一要素,无情则无诗。
0279 微型诗是一种素描的艺术,至多寥寥三笔,却栩栩如生。如诗心《背影》:“滴落 比汗珠更黄的黄昏/跪乞黄土的瘦骨 驮起/比梦更圆的天空”,展示出一副挥汗如雨的耕作图。在贫瘠的黄土地、在黄昏的映衬下,那跪乞如弓的瘦骨,那艰难前行的背影,以剪影的手法,以“滴落”“跪乞”“驮起”的动态,立起躬耕于天地之间的雕塑,把父辈父辈的艰辛与劳苦、付出与追求,描摹地感人至深。
0280 微诗者,以奇致胜也,惟“奇”方可于司空见惯中独辟蹊径,于只言片语间夺人魂魄。如唐淑婷《岩松》:“!幡然勒住一匹/悬/崖”。连峰去天,悬崖削翠,峭壁千丈,劲松独立,令人望而既惊又畏。然将之喻为“一匹悬崖”,将静止的悬崖动化为狂奔的一匹烈马,腾空而起,长鬃飞扬,仰天长啸,飞驰而来,恰此时,被挺身而出的崖畔劲松,拼劲全力“幡然勒住”,寥寥几字,描摹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其比拟之奇妙精当,想象之丰富独特,场景之宏大壮阔,动感之扣人心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始知诗人将一个“!”置于句前,一是其状如悬崖高耸而立之形,二是惊叹于这人间奇观,如此古今诗歌之罕见巧用标点符号方式,实是匠心别具。
0281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古往今来,只这一曲乡愁,就让多少人望穿秋水,魂牵梦萦!自李白《静夜思》传世之后,月亮俨然已变成了思乡怀远的代名词。以月之阴晴圆缺为意象,抒写念念不忘乡情之诗作,可谓灿若星河。如何成为这星河中璀璨的一颗,无疑需要诗人以独特的发现表达自我的感受。残文《望月》:“乡愁 最怕生锈/晴朗的夜晚 请那柄/弯刀 刮骨疗毒”,就很是独树一帜。起句“乡愁 最怕生锈”,把抽象的乡愁具象化为可感觉的实体物。乡愁,是对生命本源的珍惜和坚守。做人,要记住乡愁,不忘本原。不忘乡愁的人,才不忘本,才不改赤子真性;忘记乡愁、忘记来路的“生锈”,无疑是对生命的背叛。因此,“晴朗的夜晚”,让我们凝望天空,遥想家园,“请那柄/弯刀 刮骨疗毒”,既疗治刻骨铭心、念念难忘的思乡之痛,又刮去漂泊他乡、沧桑历尽中蒙上的风尘,让这一腔乡愁的底色,保持永远的真挚与纯净。惟有如此,方不至于丧失精神的家园,流离失所;方能牵起先辈的手,拉住后人的手,让血脉、精神和文化永续传承。
0282 没有那一种怀念不让人刻骨铭心,没有哪一种思乡不让人一往情深。绿柳枫《怀念》:“我把老家门前的小路/偷偷裁了一段/夜里,当作枕头”。“老家门前的小路”,印满跌跌撞撞的弯曲和深深浅浅的成长足迹,更长满了身在异乡的思绪,看似平淡道来,但一句“偷偷裁了一段”则奇思妙想、异峰突起,为尾句埋下伏笔,“夜里,当作枕头”水到渠成、自然承接。《怀念》之妙,妙在出其不意却又顺理成章,令人击节叫绝。
0283 以雪喻月光,古已有之。如晚唐诗人温庭筠有言:“镜水夜来秋月,如雪”;明代散文家张岱写到:“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而潘兴斌《中秋月》:“雪。下了一宿……//天下失眠的眸光,也没能堵住/这个圆溜溜的伤口”。其中,“雪。下了一宿……”,纷纷扬扬的中秋思绪令人彻夜难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天下失眠的眸光”都凝望一轮明月,“也没能堵住/这个圆溜溜的伤口”。这“圆溜溜的伤口”与明月神形合一,那该是让古往今来天下人何等地痛彻心扉。
0284 诗匪(杨正春)是一位智者,总是在创作中以沉稳的心态开出智性的花朵,并展现出美的灵光。这位已过而立之年但始终心怀赤诚、“信仰春天”(作者的一部微型诗集)的老者,静坐在屋檐下,把滴滴答答的檐雨,捻成手中一颗一颗的红尘,犹如捻着诗的圣经,醉身于诗意的远方,专注又淡定,庄重而虔诚,就像他的《檐雨》:“观天老者 一颗/一颗捻着红尘/计算日出”。历经沧桑的生命,足以面对人生的任何雨季,迎来破云而出的火红!
0285 微型诗虽体小,但气势不可小。气势之于诗,就是诗中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气场。如皇闻晖的《呼唤春天》:“喊一声,一朵花开/再喊一声/漫山遍野的绿涌过来”。呼唤春天,乃是在咋暖还寒甚至冰封时节中对一种蓬勃生机的呼唤,是对心中美好景象的期盼。“喊一声,一朵花开”,期望在热烈而高亢的一声呼喊中,绽放出冲破严寒的一朵惊喜;“再喊一声”,不是“万紫千红春满园”,而是“漫山遍野的绿涌过来”的春意盎然。由万物萧条到“一朵花开”的蓄势待发,诗人巧妙地跳过百花盛开,直抵“漫山遍野的绿涌过来”的势如破竹,场景壮阔,气势扑面。尤其一个“涌”字,便有了排山倒海、绿浪滚涌的磅礴动感。
0286 在大自然面前,每个人都是渺小的,都必须心存敬畏;但在邪恶面前,每个人都应该挺起生命的脊梁,展现出高贵的人格和坚贞不屈的风骨。幽兰的《自白》:“心,可以面对大海下跪/如遇恶浪,那么/情愿站成礁石的模样。”谁说三行太短?这首微型诗正是在三行之内,用娓娓道来的“自白”方式,在“跪”与“站”的选择中,以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一个大写的人应有的敬畏与坚强的斗志,读来令人敬佩、启人深思。
0287 一首好的微型写景诗,必然是一幅诗情洋溢的画。虽是寥寥三笔,却是妙趣横生。如鼎立的《山径》:“甩起长鞭/岭上 洁白羊群/啃着青青的天。”“山径”弯弯,如“甩起长鞭”;“岭上 洁白羊群”,你可以理解为真实的羊群,也可以理解为飘绕在山腰的白云,在“啃着青青的天”。长空与青岭相接,蓝天共碧草同色,诗情画意,纯净怡人。一个“甩”字,化静为动;一个“啃”字,动感十足,便让这副画充满了生机与灵动。
0288 鲁迅先生的杂文泼辣、幽默、含蓄、犀利、隽永,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朱自清赞之,“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其实,一首精致的讽刺微型诗,其语言犀利针砭恶俗时弊,字字珠玑摹写世间丑态,又何尝不是匕首、不是投枪?如长弓的《手术》:“一把刺向病魔的尖刀/滞留在空中/等候 金砖敲门”,就如匕首和投枪,直击时弊,在对生命“滞留”的冷漠与“等候”“金砖敲门”的无耻索求中,将丧失医者仁心、追逐金钱至上的无良无耻之举,刻画地入木三分。遗憾的是,这只是物欲横流时代人心不古、人性泯灭、道德沦丧、底线失守的一种表现。为了消除这一切,我们除了需要直面、痛斥和严厉惩治这一无耻行径外,更急需补上一堂道德课。
0289 在平静的叙述中如何完成含蓄的诗意展现?且看幽兰的《秋夜》:“打着哑语的清辉/悄悄来到枕旁 拎几颗星星/为梦照亮儿”。秋月无声却有形, 它或是有万语千言,但怕警醒梦中人,便“打着哑语”,“拎几颗星星”,蹑手蹑脚“悄悄”入梦,以拟人化的手法,用一组“打着”“悄悄”“照亮”的一组平静叙述,摹写出一幅别样的“床前明月光”。当然,尾句“为梦照亮儿”,若改为“照亮梦”,或更为简洁。
0290 微型诗美在出新出奇。然出新出奇,绝非挖空心思的离奇。当与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或现象中奇思妙想,另辟蹊径,推陈出新,给人以别开生面之新意,甚或心有灵犀之奇观。只有广为人知的熟悉,才有广为传诵的惊奇!如绿柳枫《坚守》:“你的名字是最牛钉子户/牢牢钉在记忆深处/多年来,一直拒绝拆迁。”诗中“最牛钉子户”“拒绝拆迁”的“坚守”现象谁人不知?而“你的名字是最牛钉子户”“牢牢钉在记忆深处”的比喻,真是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首诗不着一个“情”字,却是刻骨铭心的情深意切。语言就像大白话,平实、平白,娓娓道来。然“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正如苏东坡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用最朴实的语言,表达最真切的情感,非经一番历练,难达此境。
0291 总有一些花,开在记忆的深处;总有一些时光的影子,会在某一刻凝固成诗。如亚夫的微型组诗《那年上小学》之《减法》“一年级学会了加减法/终于明白,父亲的日子/所剩不多了。”我们都是用自己成长的脚步,一步步埋葬了父亲。《乘法》“二年级学会了乘法/却始终不清楚,母亲/一年一年怎么熬过来的。” “熬过来”的乘数效应,是无法计算的。《悔》“三年级了,我不想学除法/不想又苦又黑的岁月/掰一半,再掰一半。”艰苦的岁月,好想一页揭过,就像揭过一张日历。生活的加减乘除,简单地就像微型诗,只昨天、今天、明天三行,但却于方寸之间,融古通今。把根扎进生活吧,生活就催生了诗!
0292 一种物态,千种诗意。只是每个诗人都有不同的发现、不同的认知。如弯腰的向日葵,就挺立着写不尽的诗趣。亥子的《不忘恩师》:“向日葵怀着一肚子的知识/终身朝着太阳/鞠躬不起!”这首微型诗正是从物态的丰富性中,找到了一种“形似”的视角,实现了题目“不忘恩师”与内容“鞠躬不起”的高度契合。同时,这也再次表明,微型诗短短三行,要注重把题目作为一行来写,实现题目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不过,“一肚子的知识”或当暗涵于“恩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中。何况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不妨改之为“日渐饱满的向日葵/终身朝着太阳/鞠躬!”或更为精到。
0293 笔者曾写过一篇短文《微型诗的“欧·亨利式结尾”》,指出:以“意外结局”为内涵的欧·亨利式结尾,它早已成为微型小说学里的专门名词和国际流行术语。然而,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种理论概括的背后隐藏的艺术规律,并把握这种规律,把它自觉地、合情合理地运用到微型诗创作中。因为微型诗的精巧就在于它的“巧妙”,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闪烁着“出人意料”的睿智。所以在微型诗中合情合理的运用,同样会产生令人惊喜的艺术魅力。如心的菩提《致我的老师》:“垫一本书,再垫一本书/直到,伸手便可摘下日月星辰//仍然,够不着您的一根胡须。”前两行以巧妙地铺垫和蓄势,写出老师对自己启智开慧,使自己步步登高的影响,而最后一行的突然转折,“仍然,够不着您的一根胡须”,便立起了一个充满智慧、令人敬仰的恩师形象,如飘飘仙翁,立于高不可及之处,指点迷津。好的老师,是学生心目中永远的高峰!
0294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诗,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和诗意的表达。只要有一颗诗心在,总有一刻会因智慧的灵光一闪而怦然心动。绿柳枫《添加故乡为好友》:“在异乡,解锁夜的屏幕/高举月亮/对着家的方向扫一扫。”添加好友,这微信时代司空见惯的小动作,被“嫁接”或“移植”在思念故乡的情感上。“在异乡,解锁夜的屏幕”,打开思绪浓浓的漫漫长夜,“高举月亮”,高举这个千百年来被凝望的思乡意象,“对着家的方向扫一扫”,这别出心裁的构想,让习以为常的“添加好友”,呈现出奇妙的效果。微型诗是瞬间爆发的灵思,但不是瞬间的奇遇、偶遇。从生活出发,保持一颗敏感的诗心,就会发现诗意、抵达灵魂。当然,这首诗如果略加调整,改为“在异乡,解锁夜的屏幕/高举月亮 扫一扫/对着家的方向”,或更有节奏感。
0295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歌赞老师,是一个写不尽、且常写常新的话题。如紫陌的《三尺讲台》:“艰辛与耐心,定语与状语//黑板前,一个根号的身影/却为课桌的青春乘上无数次方。”“艰辛与耐心”,写的是勤勉奉献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体现了师者的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与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定语与状语”,写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角色定位和核心理念。作者巧妙地以甘做“定语与状语”,用一生来“修饰”学生这个“主语”,体现了师者甘为园丁、甘做人梯的奉献情怀。而更为巧妙的是,“黑板前,一个根号的身影”,那形如“根号”的身影,既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娓娓道来、谈笑风生之情态,又有志如磐石、坚韧守责,蜡炬泪干、鞠躬尽瘁之秉持。最绝的是,“却为课桌的青春乘上无数次方”,以“开方”和“乘方”这一对逆运算,表达出老师燃烧自我的艰辛付出和学生智慧丰盈的成长向上。读此类诗,不由使人感叹:师者,映照别人,闪烁自身;天下英雄,谁可争锋!建议去掉“课桌的”三个字:“艰辛与耐心,定语与状语//黑板前,一个根号的身影/却为青春乘上无数次方”,读来似更为精炼有力。
0296 诗必须有鲜明的指向性,让读者明白你所表达的思想或情感。尽管这种指向性常常是多元的、丰富的,而读者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三行之内的微型诗来讲,因其精短,更应注重在多元化的丰富中,让读者因其生活阅历、诗性素养、情感体验等的不同,而找到让自己为之共鸣的一种。比如北岛的《生活》:“网”,只一字,便揭示了世界的错综复杂,概括了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这种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具有其内在的统一性。
0297 总有一种成长,让人不忍直视。如车走直线的《瀑布》:“领着小溪/奔下山/再没回来。”那汇聚了多少溪流般拳拳之爱的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在纵身一跳中离开了大山的怀抱,投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再没回来”,浩荡壮美而悲戚伤感!好在“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终会融入浩瀚无垠的蔚蓝,而波澜壮阔。对于儿女的成长与远飞,哪个为人父母不是这般的充满期冀、自豪,又心怀遗憾。毕竟,已经不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耕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向往与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与选择。成长的欢乐与远飞的遗憾,恐怕是这个时代绕不开的纠结。建议将诗分成两节:“领着小溪/奔下山//再没回来。”第一节,以瀑布的气势展现成长,第二节表达内心的遗憾或伤感,在停顿的空白中,体现诗意的转折和语气的舒缓。
0298 艾莽仓的《夏日有蝉》:“耐不住红尘的热/蜻蜓 小荷尖上打坐/听禅 讲经。”在喧嚣中,听禅讲经,是一种淡定的“静”,更是一种难得的“境”。
2099 七月派诗人白莎的《黄桷树》:“雄踞危岩/直插云际/阳光也被染绿。”染绿阳光,更染绿眼光,染绿心中雄劲的飞翔。“染绿”二字写出黄桷树的高大、雄伟,使其形象更加鲜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奇趣昂然。
0300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如白航的《书》:“平时,立着挤着闲着/到该打开时/颗颗字儿都生了白发。”看淡知识一时,将被人看贬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