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标题: 精品微型诗欣赏 [打印本页]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09
标题: 精品微型诗欣赏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10 编辑

且把绿叶当花看
   ——胡适《小诗》赏析
文/寒山石
小诗

开得花还不多;
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
当作花看吧

或许,这应该是在春意萌动的时节。这样的时节“开得花还不多”,有些许初放的小花寂寞地开在树上。但在一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使还不成熟,也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下来,诗人笔锋突然一转:“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吧”,则是在警示中包容了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面对新生事物,总有人因为看不到鲜花盛开的烂漫景象而焦灼、甚至灰心。殊不知:今天的“嫩黄”就是明天的“翠绿”,今天的“新叶”就是明天的“粗枝”,而鲜花盛开的时节必然到来。更何况任何新生事物,都要经过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乃至完全成熟的过程。这是新生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里,“且把”二字,既是贯通上下,又显示了诗人的豁达、从容和对未来的自信与期望。
胡适在1921年12月曾写过一首《晨星篇——送叔永莎菲到南京》,其最末一段是:“在这欲去未去的夜色里,/独自造几颗小晨星;/虽没有多大的光明,/也使那早行的人高兴”,这几句话显然可以作为《小诗》的注脚。不过在艺术上两相比较,似乎还是《小诗》更含蓄,内涵更丰富一些。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11
创造是无声的积累
                     ——冰心《繁星(三四)》赏析
文/寒山石

繁星(三四)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值得品味: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所以,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13
生命之花因谦逊而绚烂
  ——冰心《春水(三三)》赏析
文/寒山石
春水(三三)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诗的哲理是依附于形象的,要通过贴切的形象恰当地表现出来。“墙角的花”,便是这首诗借以抒怀的形象。诗人用“墙角的花”来形容孤芳自赏者,准确生动,形神兼备,足见诗人视角之独特、构思之精巧。
    生长在墙角的花,由于不能充分地得到阳光的沐浴和雨水的滋润,因而缺乏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花朵开得枯黄瘦小。然而,当它“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天地便小了”,一方面,是说“墙角的花”如井中之蛙,困囿于狭小的视野,而看不到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表明它自己生活的空间,也只能是偏狭的一隅,只能是那缺少阳光雨露的“墙角”,可谓一语双关,发人深省。
这首诗通过对墙角小花孤芳自赏的委婉嘲讽,意在告诫人们做人处世应当谦虚,切勿骄傲。生命之花,总是在谦逊的心境中绚烂开放。一旦陷入孤芳自赏之中,就会枯萎凋谢。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16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17 编辑

托物言志见精神
               ——流沙河《草木篇》赏析
文/寒山石

草 木 篇
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
——唐:白居易
白杨
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孤伶伶地立在平原,高指蓝天。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

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仙人掌
它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在姐姐妹妹里,她的爱情来得最迟。春天,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在姐姐妹妹里,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

毒菌
在阳光照不到的河岸,他出现了。白天,用美丽的彩衣,黑夜,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然而,连三岁孩子也不去睬他。因为,妈妈说过,那是毒蛇吐的唾液……

《草木篇》是一组托物言志的微型散文诗。诗人通过对五种植物的描绘,借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真知灼见。
白杨这“一柄绿光闪闪”、“高指蓝天”的长剑,傲然高耸;“孤伶伶地立在平原”,“也许,一场暴风会把她连根拔去”,道出了白杨生存环境之恶劣;但“纵然死了吧,她的腰也不肯向谁弯一弯”,抒写出那种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中也绝不卑躬屈膝的傲骨;白杨的挺立与正直,站立或者倒下同样伟大。野藤的天生个性就是寄生。它只知一味地“往上爬,爬,爬……”,为了达到向上爬的目的,不择任何手段,乃至不惜置他人于死地。仙人掌“遍身披上刺刀”,没有丝毫的奴颜媚骨,终至被逐出花园,纵然是“在野地里,在沙漠中”,也顽强地展示着绿意盈盈的生命;仙人掌的不屈不挠,令人肃然起敬。梅花“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在忠贞不渝地漫长期待中赢得迟来的爱,“她笑得最晚,笑得最美丽”,真可谓“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毒菌“用美丽的彩衣”、“用暗绿的磷火”诱惑人类,而本质上则是“毒蛇吐的唾液”,从而提醒人们要善于识破两面派的伪装。
《草木篇》在艺术构思上以小见大,在表现手法上托物喻人,在感情抒发上憎爱分明,在语言运用上刚柔并济,堪称当代咏物诗中的佳作。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21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27 编辑

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
——李大钊《山中即景》赏析
文/寒山石


山中即景


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


云在青山外,人在白云内。
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


这两首诗最初刊载于1918年《新青年》第五卷第三号。单从诗题本身来看,“山中即景”,似为风景诗或者山水诗之类。但从古典诗歌托物寓意的传统来说,这两首诗无疑又带有言志诗的特征。
第一首诗在讴歌自然美的过程中,抒写出一种独立自由的精神。“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用看似平淡的回文写法,道出神奇无边的“自然的美”,成就了“美的自然”;前者与生俱来,后者生生不息。造化的力量永远让人由衷地叹服并深深地痴迷。而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则是“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的确,在千山万壑深处,在人迹绝无之处,在如此幽静空旷之地,清泉潺潺奔流,一路叮叮咚咚,这是一种何等令人惊喜的美丽!这是沉寂的境地中唯一的声音,虽然流量不大,却是一股生命的活力;虽然声音弱小,却是大山胸腔一串激动的心跳;虽然路头弯弯,却是一条坚韧的追求。此情此景,让我们不能不想起,在沉寂的思想旷野上,李大钊先生发出的第一声嘹亮,想起他用“赤色的血/喷薄起第一缕/真理的霞光”(拙作:微型诗《李大钊》)。
第二首诗则在云散人去间,以倚天独立的青山展现出诗人人格的不屈和伟岸。“云在青山外”,此句为仰视,且看那飞动的白云缭绕于青山之外,何等悠然;“人在白云内”,此句为俯视,登上峰巅环顾四周极目远眺的健儿,把凌云壮志写在蓝天白云之间,又是何等地意气风发!但诗人笔锋突转,“云飞人自还,尚有青山在”,白云飘然而去,登者欣然而还,惟有一柱青山,巍然挺立于天地之间!至此,我们方知诗人是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山外之云、云中之人作铺垫,烘托出青山之“任它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诗人面对风云变幻坚贞不屈、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人格形象跃然纸上。
这两首诗浑然一体,展示出诗人挺立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勇立潮头无所畏惧的凛然正气。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这两首诗从形式上看似五言旧体诗,实则不然。第一首的“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实际是回环的散文句式,具有内在的韵律;接下来的“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也不符合五言诗的平仄,但却十分精炼、精美。第二首看似五绝,却也并非五绝,仍然符合其时“诗体大解放”的要求。也正是基于此,才把这两首诗作为微型诗来予以赏析。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30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32 编辑

两行诗凸现一代人的精神追寻
       ——顾城《一代人》赏析
文/寒山石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他和众多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样,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而顾城“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只是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是整整“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读这首诗,可以体会到三个重音点:第一节中的“黑夜”、“黑色”,第二节中的“光明”。“黑夜”象征着那场空前的浩劫,这种“黑”是扼杀光明的结果,黑夜便是光的坟墓,是一种令人窒息的特定时代之象征;“黑色的眼睛”在这里具有双重寓意:一方面是指这双眼睛曾被“黑夜”所欺骗、所熏染,另一方面指这双眼睛在被欺骗之后发生了深刻的怀疑,它在黑暗中,渐渐培养起一种觉悟,一种适应力和穿透力,它具有了全新的品质,最终成为“黑夜”的判逆,成为“寻找光明”的生命意志的象征。
    有了这种语感,你就会因“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得到一个意象:漆黑笼罩,夜己漆黑,眼己漆黑,一切皆黑,这个世界除了黑,一切皆无。但是“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却在这一片黑暗中显示出了一个亮点,这个亮点虽然也是黑色的,但是这却是黑得发亮的眼睛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它形象地展示了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是多么顽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环境中生存,即使被最恶毒地摧残,人类追求光明的本性也不会磨灭。黑暗的巨大和善性的顽强于是就在对比中得到了彰显。
   短短的两句诗,冠以一个博大的题目,揭示一个庞大的主题,一代人就被顾城浓缩成两行,无尽话也被顾城浓缩成18个字。《一代人》既是一代人的自我阐释,又是一代人不屈精神的写照。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35
一声振耳欲聋的天问
       ——麦芒《雾》赏析
文/寒山石

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

   说起诗人麦芒,爱好诗歌的人们准会想到他的《雾》;而一提及《雾》,则鲜有不知其作者为麦芒的。1979年10月,艾飞以麦芒的笔名,用一首只有九个字的一行诗《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登上北京《诗刊》,正式开始了他在诗界的飞翔。这是《诗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第一首“一行诗”,在诗界迅速掀起了轩然大波。这首超短诗及其各种评论文章随后出现在《中国青年报》、《羊城晚报》、《春城晚报》、《作品》、《诗潮》、《读者文摘》、《报刊文摘》等全国上百家报刊杂志上。有诗评称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讽刺诗”,也有诗评认为“只是一句反诘的话”。1989年元旦,湖南美术出版社将该诗印制成贺年卡全国发行,既未署名,也未按规定付酬,麦芒遂提起上诉,后被长沙市东区人民法院裁决,一次性赔偿麦芒经济损失1000元。1995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以“内容最短的版权诉讼”确认《雾》案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从最初的艺术争论到艰难的版权官司,再到大世界吉尼斯之最,麦芒及其超短诗《雾》成为当代诗坛一道独特的风景。
    的确,雾,“你能永远遮住一切吗?”这是再也明白不过的一句大实话,是一句连如今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够读懂的大白话。但这首只有一行九字的超短诗之所以一经问世即好评如潮,于读者心海激澜扬波,造成恒久强劲的震撼与冲击,究其实,乃在于诗作本身所具有的时代震撼力。中国诗歌学会理事、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于沙对《雾》非常推祟,他说:“麦芒先生的一行诗《雾》,拔开了诗坛的雾,让诗歌阳光般明亮。”惟有如此“阳光般明亮”的诗歌才能走出狭隘自我的象牙之塔而走进大众的心灵,并引起大众的广泛共鸣。
应当说,这首诗是刚刚走出迷雾的国人心态的真实写照,是人们胸中因淤积得太久喷发而出的一声呐喊,是浓雾弥漫中精神压抑的一代人走进光明时情不自禁的奔走欢呼,也是人们在坚贞不渝的苦苦探寻真理、探寻个人、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过程中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理性的自觉!
由于诗人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时代自然造就了童话般幸运的诗人,使人们记住了这首诗,也记住了诗人。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38
织就一张和谐的网
——北岛《生活》赏析
文/寒山石

生活

北岛的诗能打动人当然不仅仅是靠它的含蓄冰冷的色调,而更多的是因为他的诗中闪现出的智性的光辉。他形象地描绘“艺术”:“亿万个辉煌的太阳/呈现在打碎的镜子上”;他不断思索着心灵与世界与自身的矛盾,“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对于自己/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无题》);他明白机会难逢时间易逝,“挂在鹿角上的钟停了/生活是一次机会/仅仅一次/谁校对时间/谁就会突然老去”(《无题》)。北岛的智慧是一种平静的智慧,没有矫情和激动,没有喧哗和质疑,只有宁静的心灵和朴素的语言交相辉映,丝丝缕缕触及到了有关时间与生命的永恒真理。所以,他高度概括“生活”,用一个“网”字揭示了芸芸众生的生命状态,带有寓言般的深沉和精确。
的确,生活本身就是一张网,有亲情之网,也有仇恨之网;有互助之网,也由破坏之网;有善良之网,也有罪恶之网;有幸福之网,也有痛苦之网,就这样密密麻麻,相互交织,构成了一种复杂多样的图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网上的一个结,也不管你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你都和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无法割舍的紧密联系,谁也不可能摆脱甚或超脱这种生存状态。我们因为这种联系而存在,而具有了生活的欢快、进击的锐气、拼搏的勇气等等。我们牵着亲人、朋友、师长、同事和所有熟悉的、不熟悉的人的手,别人同样也牵着我们的手。就这样,我们手拉着手,一起风雨兼程向前走,织就了一张更亲密、更和谐、更有凝聚力的网。
当然,人们也不免烦恼,或者误入难以走出的情感“迷宫”,陷入斩不断、理还乱的痛苦,甚至发生相互戕害的悲剧。这些,也可能更容易让我们脆弱的心灵,因为无法跳出这张网而伤感不已。但,或许,这才是真实的生活,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那么,就请静下心来,以一种虔诚的心态倾听欢快的生活主旋律,把那不可避免的几声尖叫和那所有的不愉快抛诸脑后。须知,平和也是一种和谐。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40
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
——刘大白《秋晚的江上》赏析
文/寒山石
秋晚的江上

        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著斜阳回去。
        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刘大白此诗形散而意浓,隽永而优美。细察,其形式排成三行,而语言结构实为三句,即“鸟儿驮着夕阳”“、双翅一翻”、“芦苇妆成红颜了”,是一首典型的微型散文诗。
归鸟何以倦了?鸟倦实在也是人倦。这是诗人的想象,同时也是诗人情感的移入。一个“驮”字,一方面突出鸟倦的程度,另一方面也是景致的进一步渲染和奇丽的想象。第二行,鸟翻双翅,抖落斜阳,这种夸张的描写体现了鸟摆脱重负、追求自由的精神。第三行,通过“妆”和“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平添了一些情趣与生气。
新诗问世之后,面对多灾多难亦多希望和幻想的时代家邦,二十世纪的中国诗人曾经有过太多的入世济世的政教激情,无暇关注社会现实之外的自然造化,流连景物忘情山水,所以“以境胜”的新诗作品,过去一直很少见到。刘大白写于1923年的这首小诗算是片刻偷闲的一个例外了。归鸟、斜阳、清江、芦苇、向晚等一组五彩斑斓的景象交相辉映,倦态、驮着、翻翅、掉落、妆成等一组动感十足的场景相继登场,这宁静优美的景色,浸透着诗人的瞬间感受,流露出诗人的无比欣悦心情,,如一帧色彩明丽的风光小品,自是可人之境。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41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14-7-31 10:44 编辑

倾听灵魂的风声
——昌耀《斯人》赏析
文/寒山石
斯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是不可替代的,如青铜般凝重而朴拙的生命化石,如神话般高邈而深邃的天空,我们深深感谢他留给诗坛一个博大而神奇的认知天空。”这是被授予1998—1999年度中国诗人奖时授奖词中给予昌耀的文字。今天,当我们再次品读昌耀这首只有三行的微型诗作《斯人》时,又一次感受到了诗人穿越地球的强劲诗思和纯熟技艺。

其一,天人合一造就的悲壮美。有人说,昌耀“是中国最后的古典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有对现代生活的描写,都带着化石般的冷隽,仿佛他生错了时代。然而他的心是热的,一个独自担当虚空的人。”这首短诗,恰恰总结了一个思想者面对真理孤独的一生,道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一种面对苍茫宇宙的独坐感。无语独坐时,总让人不由想起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王维的“空山不见人”和“独坐幽游里”。而昌耀,这一个被命运放逐的诗人,卓然而立高原,独行漠野大荒,此刻,他从急流生活中抽身而出,素裹静心,回归宁静,“一人无语独坐”,驻足凝视,冥想低吟,似乎正在与天地对话,与春秋拔河,展示出孤绝的大寂寞,一种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黯然和悲怆跃然纸上,并在天人合一的自然气氛里,在静默的喧嚣中迸射出震撼人心的力量,以一种纯悴的、高贵的、切入人类心灵的灵光逼照着我们斑驳的灵魂。

其二,一波三折造就的跌宕美。一般而言,三行以内的微型诗要在短短的篇幅内展现出承、转、启、合的技巧,无疑是很难的,但我们不能不惊叹于昌耀在写作技巧上的娴熟自如。诗人以《斯人》为题展开诗歌,“静极——谁的叹嘘?”承接诗题,展开诗卷,更有一个“谁”字,引出悬念:在一片空旷寂静的广阔空间里,那声长长的“叹嘘”缘何而来?自何方而来?又坠落到了哪一片茫然的心绪?我们不知道,也无从知道。接下来该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了吧?诗人在此嵌入一行空行,使我们在停顿中默然沉思。然而,不等我们从万般惆怅中回过神来,一句“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却是奇峰突起,把我们抛入了密西西比河的疾风骤雨。但就在我们惊魂未定,疑惑怎么会到了密西西比河去之时,“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又猛地拽回我们的思绪。短短三行间,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使我们完成了一个“疑惑——惊叹——震撼——沉思”的心灵旅程。

其三,时空转换造就的空灵美。1989年8月,陈超撰写的《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出版,其中“西部诗诗群”一章首推昌耀。陈超认为:“昌耀的诗总有一股旁人难以企及的笨重壮硕的艺术精神……读他的诗使我们领略到了吞吐大荒真力弥漫的气象。这种气象险而不怪、硬而不瘦、阔而不空……”从时空角度来看,昌耀的这首微型诗作强调的是“此刻”,强调的是发生在同一时刻不同地域可能的事件,“事件”可以是一声叹息,一刻“风雨”。诗人通过“此时彼地”来修饰“此时此地”,让空旷的青海高原和喧嚣的密西西比河成为一体,从而写出了“此”(中国大西北)与“彼”(大洋彼岸)以及内心与世界交融的大宇宙。我们分明看见,在一片茫然无垠的天际间,只有斯人,只有斯人无语独立,以一个人的精神力量铺满了整个宇宙的天空。正如诗评家燎原所说,那是大地山河血红的痛楚和瑰美,好男人孤独茫然的心灵意绪和独立支撑的生命耐力,苦行僧般的尘世行色中花雨耀眼的天堂光照。空间的壮阔浩大与急剧转换,西半球的风狂雨横与东方的沉着冷静构成一种诗意的张力、一种巨大的“空白”。正是这种“空白”,为我们创设了畅想、思索和填充的无限空间。

其四,动静交错造就的壮阔美。这首诗仅仅三行,不仅节奏上长、短句结合,急促和舒缓并行,且动静交错,诗意宏阔。 “静极——谁的叹嘘?”只此一句,便由静而动,但一声轻轻的“叹嘘”,也只是静寂中的“微微一动”,而“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缘而走”,地球背后那密西西比河的风雨呼啸着骤然向我们袭来。它来得是如此的突兀,以至于在我们的感官上溅起了一片巨大的轰响,较之“叹嘘”的“微微一动”,这当属“轰然而动”了。但就在这澎湃激越的喧嚣中,如同尼采当年在阿尔卑斯山山巅发出的苍凉的歌唱,洞彻命运的昌耀也领悟到了无可言说的孤寂,一句“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复归宁静,完成了由动及静的转换。但此刻的静,却又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我们的心灵上再次激起千层涛浪,让我们也不由为之“叹嘘”。斯人无语,我们也凝神屏息,悄然沉思,但在心灵深处却分明感受到了斯人那双沉着坚毅的眼神,感受到了那直逼你灵魂的灵光,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力量的巨大撞击!诗人正是在这种动静相间、无声有声的辩证统一中,抒写出一种大开大阖的沧桑感悟。

昌耀在谈到自己作品的艺术精神时,曾这样说:“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给予我的感受总是偏于沉重,而生命(或者说人类生活)又总是愈挫愈奋。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示的是人类的这种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我们为此而感动!  但如今,密西西比河此刻仍在风雨么,仍在那边攀援而走么,可是地球这壁,再也不见了那个无语独坐的人。一人端坐无语 ,无语也风流。还是让我们“无语独坐”吧,像诗人一样去倾听灵魂深处呼啸的风声,去感受人类“高贵的抗争与悲壮的美感”!     
2006-4-18

昌耀(1936—2001)本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著有《昌耀抒情诗集》、《命运之书——昌耀四十年诗作精品》等。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45
空谷回荡的一声天问
         ——郭密林《峡谷》赏析
文/寒山石

峡 谷
谁把一带水声扔过山去
扔过去,群山的伤口
流出白色的血来

微型诗是一种藏大千与沙粒的艺术,要在精短的篇幅里展现出恢弘博大,实非一般笔力所能及。郭密林的这首《峡谷》却以雄浑简劲的笔触,描摹出了一副群山莽莽、峡谷重重、江水滔滔的悲壮场景,洋溢着一种深沉厚重的忧患意识。
起句“谁把一带水声扔过山去”,似是洪钟大吕般的一声霹雳,扣人心弦而又惊人魂魄。汹涌的急流在陡峭的山崖间奔腾翻卷,涛声连天,如同一条缎带哗哗舞动。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描写对象这最基本的特征,并辟前人未辟之境,形象地用“一带水声”就将这脱缰的野马信手擒住,令激越澎湃的水声固化为“一带”,变无形为有形。进而流畅自然地抓住这“一带水声”,把它“扔过山去”。所以“一带”是“扔”的伏笔,“扔”是“一带”的高扬。一个“扔”字,既写出了滔滔江水轰鸣激荡,又写出了道道峡谷幽深莫测,也写出了条条山脉的逶迤连绵。这句“谁把一带水声扔过山去”,先是将震耳欲聋的“水声”有形化为“一带”,化动为静;又将“一带水声”“扔过山去”,化静为动,一句之内,动静交错,变幻无穷,使我们不由和作者共鸣,发问一声“到底是谁”?!
对于惜字如金的微型诗写作来说,重复乃是大忌。但作者紧接着又是一个“扔过去”,以重叠的艺术再现出群山相拥、连绵起伏,不仅将“一带水声”扔过一座又一座山,使道道山脉、重重峡谷尽显眼前,空谷回荡不绝的水声此伏彼起;而且“扔过去”,如同手持一根巨椽用强劲的力量,再一次撞击着我们的心灵之钟。“扔过去”到底有何等的重量啊,竟砸出一道道“群山的伤口”,而这“群山的伤口”竟“流出白色的血来。”
如果说“谁把一带水声扔过山去”是一句壮观的铺垫,那么“扔过去,群山的伤口/流出白色的血来”就是一种悲情的流淌。读到这里,我们才震惊地感到:峡谷,你这“群山的伤口”,滚滚流淌的竟是大山的“血”,而且是“白色的血”。这是怎样一种悲壮的场面,又是怎样一种震撼人心的血腥!此情此景,我们禁不住要仰天长问,大山啊,你这挺立于天地之间的、铁骨铮铮的硬汉,怎会有峡谷般撕心裂肺的“伤口”,你怎会患上疼痛得以至使你吼叫不息的“白血病”?!我们也不由回到诗的首句,悲愤地问一声“是谁”,“是谁”撕开这一道道伤口,让群山血流成河、暴怒成灾?!人们啊,残害自然就是残害人类自己,请放下你高高举起的斧子吧,用绿色的心态来医治这群山的鲜血淋漓!
情由景生。一首微型的《峡谷》,竟是一道道的“伤口”,一条条崩裂的“血管”,我们的心,不由为之震惊,为之沉重。一首微型诗,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当属不易。

(发表于美国《新大陆》2005年8月总第89期,《衡阳日报》 2005年3月12日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47
放飞心灵的燕子
——郭密林《后窗》赏析
文/寒山石

后窗

三月的黑色的燕子一句
一句,斜进雨后的
山雾中

打开“后窗”,便是打开一副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
“烟雨疏疏覆绿苔,海棠时节燕归来。”诗人凭窗而望,“三月的黑色的燕子”软语多情,轻盈俊俏,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拂花梢,衔雨泥,贴地争飞,看尽艳花垂柳。诗人陆游在他的《燕诗》中有这样描摹春燕的诗句:“……争梁谇语惊幽梦,掠夺斜飞避画帘。雏食得虫应自喜,巢泥经雨更频添。”写春燕争梁谇语之声、掠夺斜飞之姿、喜喂雏食之情、频添巢泥之勤,各种姿态被描绘的生动活泼,形象鲜明。的确,燕子春归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欢乐和喜悦,人们视其为吉祥之物,誉之为“天女”。
最让人叫绝的是,那声声呢喃,“一句/一句”,诗行一般“斜进雨后的/山雾中”,斜进一片烟雨蒙蒙。远山如一线眉黛,若隐若现,黑色的燕子就这样融入了远山美丽的朦胧中。从近处的实景,到远处的虚景,意境阔大,诗意淳厚。诗人则专注而沉默、平和而宁静地站在窗前,试图与一丝和风握手,试图与一只燕子交谈,试图与一座远山对话么?三月的燕子牵引着诗人的目光,也牵引着诗人的思绪,把诗人的心灵放飞在一片辽阔的天空。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狭小的生活空间封闭了心灵的舞翔。打开心灵的窗户吧,享受明媚的阳光,享受清新的空气,享受天然的、浓郁的、悠长的、芳香的快意,以澄澈之心、博大之心、飞翔之心,让灵魂和大自然和谐地搏动。这时,俗世宠辱皆忘,红尘名利全消,就会拥有一种浪漫、一重思悟、一份闲适、一行诗意,让疲惫的灵魂得到净化和升华。
打开心窗,让春风沁入我们的心房,让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象三月的燕子,飞翔……

(发表于《网络微型诗》总第3期)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48
奔流滚滚摔成诗
            ——赖杨刚《瀑布》赏析
文/寒山石

瀑 布
    天空跌下,摔成一句诗
    一吟
    就大气了灵魂

赖杨刚的微型诗作,大都写得奇变雄浑,大气磅礴。这首《瀑布》起句“天空跌下来”就使我们不由想起“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千古名句。看那江流翻卷,一泻千里,扑面而来,突然“跌”下万丈悬崖,“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幕!一个“跌”字,写出了流水奔腾之“急”,悬崖峭壁之“高”,更拟人化地写出了飞流直下之出乎意料。“跌下来”便“摔成一句诗”。一个“摔”字,既回应了“跌”,又“摔成了” 一句从天而降的诗,一句高空悬挂的诗,一句涛声澎湃的诗,一句浪花飞溅的诗。一个“诗”字,则写出了“跌”下“摔”打时的惊险绝伦、磅礴气势和壮美意境。

如果把《瀑布》写成“天空跌下來/摔成一句诗”这样两句,就此打住,应当说,也是一首精短的微型诗。而面对这壮观的一幕,面对这摔打而成的豪迈的“一句诗”,作者更是激情高“吟”。这一“吟”,便迸发出激动人心的美感和力量,又怎能不“大气了灵魂”,让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弥漫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疲惫的精神因之激荡而振奋,让我们发霉的思想因之冲刷而清纯,让我们狭隘的心胸因之撞击而博大。

这首诗在炼字炼句上极见功夫,特别是诗中的几个动词,用得准确鲜明、生动传神。“跌”字写出奔流浩荡,急转而下;“摔”字写出崖高壁峭,飞流激荡;“吟”一语双关,既是奔流“跌”下“摔”地时的震天轰鸣,又是诗人叹为观止时激情豪迈的吟唱。一跌、一摔、一吟,前呼后应,环环紧扣。而“大气”二字,更让那飞流直下的壮观场景,如一团祥云弥漫灵魂,使我们如痴如醉沉迷其中。作者用准确、精炼、生动、奔放的词句来描绘瀑布,从而使这首微型诗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空间容量,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和鲜明的艺术形象性。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50
傲骨一根捅破天
              ——赖杨刚《英雄碑》赏析
文/寒山石

英雄碑
傲骨一根
捅破

每每站在英雄碑下,仰视它直插霄汉的形象,常常使人不由默然无语,不由肃然起敬,任那高耸的英雄碑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一次次撞击着我们泪流满面的心灵。读赖杨刚的《英雄碑》,使我们又一次站在了英雄碑下,虔诚地仰视一种精神的高大。

首句“傲骨一根”,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既直观地体现了英雄碑的形体,又逼真地揭示了英雄碑的本质,一个光芒放射的形象横空出世,闪亮眼前。这正是鲁迅所说的“民族的脊梁”。看吧,“傲骨一根”,它是怎样坚挺地矗立在共和国的大地上,矗立在亿万民众的心坎上,永远闪烁着永不褪色的绚烂光芒。这是精神的标杆,永不倒;这是信念的灯塔,永不灭。

紧接着一个石破天惊的“捅破/天”,使我们的灵魂不由为之一颤,想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添欲坠,赖以拄其间。” “捅破/天”三字,一是道出了碑势高耸,直入云天;二是道出了碑锋锐利,无坚不摧;三是道出了正气所指,势不可挡;四是道出了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哪怕粉身碎骨也万死不辞的浩然正气。特别是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捅”字,似是蕴藏着雷霆万钧之力。正是这“傲骨一根”以所向披靡的力量,“捅破”了乌云压顶的黑漆,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赢来这朗朗乾坤。

“傲骨一根/捅破/天”,仅仅只有七个字,便大笔勾勒出一副惊天地、泣鬼神的画面,悲壮而雄奇、惨烈而伟岸。人民英雄那种前赴后继的勇气、那种凛然不屈的骨气、那种坚贞不渝的锐气、那种慷慨就义的豪气,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51
弹拨心弦的柔美月光
——甲也《摇篮》赏析
文/寒山石

摇篮

梦在床上摇着水中的月亮
谁的足尖  凌波轻点
绽开了满湖的笑厣

在静谧的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动人的摇篮曲在心灵的琴弦上悠悠荡起。而贾绍玉的这首《摇篮》,正是拨动我们心弦的纤纤手指。

“梦在床上摇着水中的月亮”,在床上的分明是婴儿,怎么是“梦”?好一个一石三鸟的“梦在床上”!一方面,写出一个新生命望着一轮圆月睁大惊奇的瞳孔,充满了天真的“梦幻”;另一方面,那可爱的小生命,不也是摇篮边轻轻哼唱的父母,一种寄予希望的“梦想”;此情此景,又何尝不是我们心向往之的一种“梦境”?

摇篮轻荡,“摇着水中的月亮”,又是一个一语双关的静美画面。如水的月光装满了摇篮,流溢地上。你沐浴在这透明却无形的液体中,恰如水中一轮嫩嫩的月亮;但是,孩子,若是以静态的目光来看动态的你,摇曳的就是天上的月亮,而长天就是一个硕大的摇篮,天上的月亮就是和你一样美丽的孩子。

月光轻洒,摇篮如同静静的湖面,向四面八方,也向我们的心上荡开一圈又一圈微波。这时“谁的足尖”,是月光的“足尖”,还是孩子的“足尖”,或者仅仅只是父母那轻轻的摇曳和那温柔的触摸?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打破静寂但并不喧嚣的“凌波轻点”,把一副诗意盎然的画面,用轻盈的“凌空”和轻柔的一“点”勾画得惟妙惟肖。

更让我们为之叫绝的是,这“凌波轻点”,竟“绽开了满湖的笑厣”!那是孩子童心荡漾的甜甜一笑,那是父母爱心荡漾的开心一笑,那也是明月柔光荡漾的羞涩的一笑,更是我们和孩子、父母、明月与作者会心的一笑。

这首微型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意境优美、柔美而又甜美。真想婴儿般躺在月光下的摇篮中,享受这远离尘世喧嚣的静谧和无边无际的纯净。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52
浓缩的故事  悲哀的心态
——郁汀《村头》赏析
文/寒山石

村头

古槐树下,人们端着碗
咀嚼一个寡妇的情事,昨晚
帮工的二狗从她家醉醺醺走出

微型诗因严格的行数限制(一般被限定在三行以内),可称之为一种钢丝上的杂技甚至针尖上的舞蹈,需要一种浑圆纯熟的技艺,否则,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弄巧成拙。可能正是拘于微型诗这种精短的形式,所以很少有人用它来陈述冗繁的故事,但郁汀的这首《村庄》却是一个例外。

村头,一棵粗大茂密的古槐遮天蔽日。古槐上挂着的铃铛,敲响着庄户人家的日出日落。这样的一棵古槐,恐怕已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自然就成了父老乡亲祖祖辈辈酸甜苦辣的见证。“古槐树下,人们端着碗”,一句话就把一种乡土浓郁的场景和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方式和盘端出。应当说,这样的生存状态,既是一种小农经济的乐观和平稳,又是一种对“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的无知和麻木。碗里盛的并不一定就是富足和丰盛,但肯定盛满了淳朴和满足;碗里盛的也并不一定有多少营养,咀嚼着也并不一定香甜,香甜的是“一个寡妇的情事”,这样的“情事”营养了贫瘠的精神。

自古“寡妇门前是非多”,何况是人们喜好津津乐道的“情事”,更何况“昨晚/帮工的二狗从她家醉醺醺走出”。失去了丈夫的寡妇,便失去了顶天立地的力量,失去了一方灿烂的天空,生活由此而黯淡无光。然而生计的艰难比起精神的重压实在是微不足道。古槐树下滋长着各种丰富的想象和飞短流长。“昨晚”、“帮工”、“二狗”、“醉醺醺”等,每一个词语都是眉飞色舞的一篇大文章,所有神秘的猜测、放肆的断言都在那或大笑、或窃笑声中播撒进这一方贫瘠的土壤,成为这苍老古槐根部的营养,并一代代繁衍演绎下去。

这首微型诗在方寸之间展现出一副生活的场景,如同一篇浓缩的小小说,读来使人倍感沉重。古槐啊,请敲响你那浑厚的钟声,震醒父老乡亲纯朴但麻木、知足但迂腐的心灵,使人们走出物质贫穷的悲哀,也走出精神贫血的悲哀。

(发表于《湖南诗人》2005年 月,总第2期)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53
情似山泉汩汩流
——郁汀《山泉》赏析
文/寒山石
山泉

山也会抒情
找一个突破口
汩汩地叫起来

是不是秦岭大山滋养了郁汀的诗情,连《山泉》也这样情感丰沛地奔涌?!

诗人总是激情洋溢地抒写着满腔滚烫的情怀,一句“山也会抒情”,一把就抓住了我们的思维、抓住了我们飘飞的思绪。“也会”是一种强调,蕴涵着一种惊奇、一种对大自然情怀奔流的惊奇。这高耸的大山怎会“抒情”,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抒情”?是凭借其蜿蜒挺立的威严、巍峨入云气宇轩昂的壮观,还是凭借其满山遍野波涛滚滚的林莽,或者是山间的鸟鸣蝉噪?

不,大山的情感已经沉积的太久,大山的情感已经积攒的太厚重,如同地下左冲右突了千年的岩浆,在“找一个突破口”。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着钢筋铁骨般脊梁的大山,注定不会在情感的郁积中窒息,注定要“找一个突破口”,爆发出滚烫炽热的激情。

所以,大山毫不掩饰地“汩汩地叫起来”了。欢快的旋律掠过林梢,一股清澈的泉水流进我们干裂的心窝。大山的情感是清纯的,惟有这清纯的甘甜,才滋养了一方清纯如水的人,这让我们如何不想起那淳朴的父老乡亲?你也可以想象,大山是一个敢爱敢恨、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要爱就爱个痛痛快快、爱个激情澎湃!你还可以想象,这是对缺少水分、缺少清纯的现代都市和都市人心灵的滋润,带上孩子回归自然吧,找回我们曾经丢失了的一份和谐、一份清纯。

品味一气呵成的《山泉》,如果你是一位画家,一定会迅速铺开纸来,饱蘸浓墨,挥洒下一副青山、密林、清泉的美丽画面。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0:55
藏大千于尺幅
——杨光《窗口》赏析
文/寒山石

窗 口

云的天黛色的的山,一线
船撞响了涛声,有鸥鸟
点点

好一副中流击水图!

站在窗口,眺望云海苍茫处水天相连,黛色的山脉连绵如一线。一艘轻舟以汹涌磅礴的大海为舞池,时而腾空跃起,时而潜入波谷;时而如箭离弦,时而突然旋转,在波峰浪尖上上演出奔放刚劲、惊险绝伦的舞蹈,撞得涛声连天,撞得波澜翻卷,撞得海浪飞溅。莫非那翩然飞翔的欧鸟,正是浪花“点点”。欧鸟“点点”,如神来之笔,给这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画面,顿添“点点”诗意。

云天苍茫,青山连绵,浪遏飞舟,涛声澎湃,欧鸟点点,一首微型诗,竟容纳了如此宏大壮阔的景象,足见,微型诗是一种沙里淘金、煮海为盐的艺术;微型诗也是一扇藏大千世界波澜壮阔于尺幅的窗子。

读微型诗,看大世界。信哉斯言!

杨  光  原名杨光锷,云南农业大学商务信息工 程学院教授。著有《诗歌写作与鉴赏美学》、《爱情之死》、《诗情画意三行诗》等。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1:01
形秀而性灵  质柔而气刚
——伊凡《瀑布》赏析
文/寒山石

瀑布

柔软的水
一旦挺起  声势
谁能掩盖得住……

“水”,秀丽、雅致;通灵、宁静;包容、含蓄。水可以变化,变化出液态的流动、固态的凝结、气态的升腾;变化出玄妙莫测的云、飘忽如纱的雾、美丽洁白的雪、难以融化的冰。但水是柔性的,柔情似水,水以柔存在。《红楼梦》中就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柔情脉脉,温柔可爱,柔润玉洁,柔软乖顺,柔媚百态,柔弱嫩稚,处处体现着生命的至纯至美。

当然,没有柔就不会有刚,最彻底的柔又是最坚硬的。水能蚀化万物,变形万物,明净万物,滋养毁消万物。老子言:“上善若水”,并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此正所谓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所以,“柔软的水/ 一旦挺起 ”,一旦挺起那刚硬的筋骨,便大气磅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飞珠溅玉,“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李白《望庐山瀑布水》),好似迎头而下,扑面而来,以博大的胸怀亲近你、熏染你、拥抱你,以不可抗拒的力量震撼你、融化你、裹携你;那撼天动地的豪迈如梦似幻,那震耳欲聋的喧嚣荡气回肠。有这等粗犷之性情、雄浑之气势、壮阔之胸怀、神奇之魔力,它的“声势/谁能掩盖得住……”,谁又能不为之惊叹:“壮哉造化功”!

形秀而性灵,质柔而气刚,这就是水的精神,水的辩证法。

(发表于重庆《微型诗》2005年冬季号,总第65期,《网络微型诗》总第3期)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1:05
放 牧 人 生
——寒山石《牧歌》自评

牧歌

一鞭子甩出去
抽回来
千沟万壑的吆喝
牧歌是无需雕饰的语言,是豪情万丈的旷达,是心中奔放的最原始的歌,更是用激情点燃的最炽热的火。

唱起一曲高昂激越的牧歌,就是牧人把手中的牧鞭潇洒地凌空一甩,“一鞭子甩出去”,就“抽回来/千沟万壑的吆喝”,歌声跃过一道道山梁,在一道道幽深的山谷间,如洪钟大吕尽情回荡。

这首诗把嘹亮的牧歌化作有形的牧鞭,用飞扬的牧鞭来抒写放飞的歌声,试图勾画一幅气势雄浑的放牧图:在蓝天与绿草之间,牧人用无拘无束的歌声、用最原始也最真实的豪情,放牧山坡的羊群,也放牧天上的云朵。

生活在紧张与重压中的现代人,就该砸碎所有的精神羁绊,象牧人一样潇潇洒洒地一声大吼,放牧出壮美而奔放的人生。

(发表于《网络微型诗》总第3期)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14-7-31 11:07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24-7-29 11:49 编辑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飞马《落雪的季节》品鉴
/寒山石
落雪的季节
●飞马
一朵梅
在枝头   找到了
诗和远方
如果说,雪是自然写给人间的情书,纷纷扬扬;那么,梅就是枝头最动人的心跳,馨香灿烂。那漫天飘飞的雪,总是能引发我们奇特的想象;那傲冬凌寒的梅,总是能激发我们向上的精神。“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自古及今,雪梅相眏,总是人们眼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是诗人笔下绚烂的诗章。飞马的这首微型诗连诗题在内,共18个字,却充满了哲学的思辨。
一是“大”与“小”。即以大场景铺垫,小视角切入。在落雪时节“万里寒光生积雪”的大写意中,推出“冲破晓寒开”的一枝梅花,壮阔雄奇与精微细致,各领风骚。微型诗缩龙成寸,必须重视诗题。诗人正是在“落雪的季节”大场景铺垫中,“一朵梅/在枝头”承接诗题,完成了视角的转换。
二是“分”与“合”。世间万物,相依相存。这首诗中,寒冬、长空、飞雪、红梅、玉枝,无论是诗人直接写出来的,还是让读者联想到的,既相互独立,又浑然一体,色彩鲜明,相映成趣。平常的、孤立的事物一旦被诗人的生花妙笔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心驰神往。
三是“形”与“神”。北宋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诗曰:“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在画中态。”写诗不仅当有美妙的形态,还应具有神韵,通过以形传神,使形神兼备。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将“一朵梅/在枝头”的迎风摇曳,抽象化为情态毕现、活灵活现的一个“找”,当是这首微型诗的诗眼,动态感极强。
四是“虚”与“实”。清代戏曲理论家曾说过:“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一朵梅/在枝头”,凭借一个“找”字的桥梁过渡,“找到了/诗和远方”,此处当为神来之笔。飞雪、红梅、玉枝的实写与“诗和远方”的虚写,前呼后应,虚实结合。
五是“景”与“意”。“一切景话皆情语也。”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言:“景入理势者,诗一向立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梅花是“岁寒三友”以及“四君子”中的一员。一朵梅于寒雪冷风中冰姿仙风,“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它冰雪中”,“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这卓然独立的品质,正是一种充满情怀、理想和志向的诗歌精神,一种“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信仰。一朵梅就是一首诗,就是一种远方。情景相融,物我合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品诗韵,知其香。正时值冬日,且踏雪寻梅,去找心中的一抹诗意,迎接春暖花开的远方。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0

撑一缕斜晖放空自己
——廖仲强《漂流》品鉴
文/寒山石
漂流
廖仲强
把两岸青山摁进水底
撑一缕斜晖
放飞岁月  诗和远方
微型诗因其极为精短,故当如古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那样重视炼字炼句,保持对诗歌语言高度精致化凝练化的追求。其中锤炼动词,以表情达意、摹形绘态至关重要。
如廖仲强的《漂流》:“把两岸青山摁进水底/撑一缕斜晖/放飞岁月  诗和远方。”其中一个“摁”字生动传神,“摁”中方见碧波荡漾,而“摁进水底”,足见清澈,当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又一个“撑一缕斜晖”的“撑”字,化虚为实,动态毕现。
诗人以斜晖为桨,行舟漂流于两岸青山之间,畅行于一江清澈之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忘却了尘世的喧嚣,放下了日常的琐碎,放飞心情,放飞岁月, 也放飞诗和远方的梦想,此刻,尽情赏奇山异水,享神清气爽。
人随心变,心随路转。生命中,总需要一些美妙的时刻,随心旅行,放空自己,去享受人间的美好,让灵魂归于纯净。倘如是,那么一次“漂流”,就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也是一场盛大的修行!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1

一节春风绿诗心
——棕榈抚琴《柳笛》品鉴
文/寒山石

柳笛
●棕榈抚琴

削一节春风
吹绿
花白的心情
《沧浪诗话》云:“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语,非关理也。” “诗有别语”,即诗家语,也就是诗的语言。棕榈抚琴的《柳笛》:“削一节春风/吹绿/花白的心情。”其诗家语的特征,很是鲜明。
一曰形象含蓄。作者用“削一节春风”,替代“削一节柳枝”,含而不露,妙趣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曰色彩鲜明。春风又绿、绿柳吐翠,绿的生机与“花白”(黑白混杂)形成强烈反差。
三曰情景交融。“处处儿童吹柳笛,扶持春事到清明。”当“春风放胆来梳柳”,孩子们的柳笛,便吹响了春天的欣欣向荣。而“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吹绿/花白的心情”表明,这当是对一个历经岁月的沧桑者,带来的欣喜与感动。
四曰生动鲜活。“削”“吹”两个动词的运用,自然贴切,形象生动。前者“削”“一节春风”的搭配很是精当奇巧,后者“春风吹”或“柳笛吹”一语双关。
五曰精短凝练。整首诗不过12个字,却一气呵成,境界全出,实为微雕的精品之作。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3

一枚冷月寄乡愁
——紫陌《落单的冷月》品鉴
/寒山石
落单的冷月
●紫陌
夜,又把彼岸那张
小小的邮票
摊开 在寂寂的海面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这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乡愁,呈现出动人的情怀。
应当是基于此“小小的邮票”这一意象构建,紫陌《落单的冷月》写到:“夜,又把彼岸那张/小小的邮票/摊开在寂寂的海面上。”不过,这里的“小小的邮票”除了具备余光中笔下“乡愁”的意象表述外,又当是“落单的冷月”映于海面的一种形象表述。
“落单”二字一语双关,对盼归的双方而言,彼此都是“落单”。而月亮在诗歌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表情达意的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将这一轮“落单的冷月”徐徐“摊开在寂寂的海面上”(“寂寂”二字,同样很是恰当。所谓静水流深,看似平静的海水下,情感的波澜汹涌澎湃),“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车走直线建议将“摊开”改为“贴”,既与邮票紧扣,又“贴”出了寂寞、相思和渴望邮回的期盼,很是形象生动。笔者以为,与其说是拟人化的“夜”(“夜”,一个表达盼归与乡愁的意象),“摊开”了“小小的邮票”,毋宁说是摊开了心中无边的乡愁,从而形成了一种有限与无限的反差或情感张力。故“摊开”与“贴”各有其妙,
不妨改为:“夜,又把彼岸那张/小小的邮票  摊开/贴在寂寂的海面上。”如此读来,这首微型诗就单纯而丰富。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以明朗、集中、强烈的笔法呈现主题;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以含蓄、沉稳、悠长和内在的情感张力打动人心。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4

每于寒尽觉春生
——桑恒昌《早春》品鉴
文/寒山石
早春
●桑恒昌
柳条甩了甩水袖
桃蕾旋了下酒窝
冬望风而逃了

一山一水皆画意,一草一木皆诗情。笔者曾讲:“一首微型诗便是一张精美的照片。所以一个好的微型诗人,一定有摄影师一样选景、调焦和抓拍的纯熟技巧。”对微型写景诗而言,尤其如此。但仅仅止步于此,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毕竟不是静态的照片,而必须展现出灵动之气、鲜活之姿。诗人桑恒昌的《早春》就是一首难得的灵动之作。
清代诗人张维屏有诗云:“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寒尽春生,首先感觉到的不仅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有“桃红柳绿簇春华”。诗人正是抓住柳、桃这两个意象,写下《早春》:“柳条甩了甩水袖/桃蕾旋了下酒窝/冬望风而逃了。”其中杨柳“甩水袖”、桃蕾“旋酒窝”动感十足、生动传神,而面对“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的自然规律,冬天“望风而逃”的狼狈之状如在眼前,与柳绿桃红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反差。拟人化手法的精当运用、新生与败退的两相对比,以及动感化的细节呈现,成就了这首微型诗。
桃红柳绿一年春,诗句有神自出新。成功的诗人,总能够在古往今来写不尽的话题中,创作出只属于自己的灵动之作。
当然,如果这首诗分为如下两节,其对比效果是不是更好呢?
柳条甩了甩水袖
桃蕾旋了下酒窝
冬   望风而逃了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5

小石碾  大情怀
——剑风使者《石碾》品鉴
文/寒山石
石碾
  ●剑风使者
留守山村一抹瘦瘦乡愁
锈蚀的古谣蹲在墙角
反刍着淡去的磨香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而寄寓灵魂的,常常就是那些普普通通但却长满了故事的老物件。或许,这祖祖辈辈流传下的的石碾,便是“留守山村一抹瘦瘦乡愁”。
它像先辈一样普通、淳朴、硬朗、憨实,一圈复一圈地“碾”过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碾”过茹苦含辛的悠悠岁月,“碾”过五谷杂粮虽不富裕却幸福感十足的平平常常,如今则被无情地、也必然地淘汰了,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平静或孤独、失落或伤感地“蹲在墙角”,静静地望着时光流转。
只是,那或“吱嘎……吱嘎……”、或“吱悠……吱悠……”的摩擦声音,就像一支“锈蚀的古谣”,唱着“淡去的磨香”,古朴却不失本色。那喂养了一代代农人的醇香,成为我们挥之不去并反复品嚼的记忆。
小石碾,大情怀。这是历史的实证与印痕,也是精神的坚韧与延续。因为,记住乡愁,不仅仅是因为生命,更是因为灵魂。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6

魂牵梦萦的追寻
——桂少云《游子归》品鉴
文/寒山石
游子归
  ●桂少云
凭着记忆,总摸错地方
满目小楼的老家啊
塘边的小茅屋,今在哪隐藏

山长水阔,独在异乡,“何人不起故园情”;归去来兮,近乡情怯,梦里依稀成追忆。记忆与现实的时空,架着牵肠挂肚的相思长桥;小楼与茅屋的反差,反映着沧海桑田的社会巨变。
乡愁是一种清晰的模糊,或者模糊的清晰。说其清晰,是因为烙下的印记总是深入骨髓、永远鲜活;说起模糊,是因为毕竟渐远渐去、物是人非。正如席慕蓉《乡愁》一诗中所言,“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以致让诗人沿着记忆的小巷,“总摸错地方”。故一个“摸”字,是魂牵梦萦的追寻;一个“错”字,是今非昔比的变化。
而“满目小楼”是现代的殷实与富足,当然也是躁动与喧嚣,“塘边的小茅屋”是贫瘠与落后,但这一纯朴的画面,却是生命深处沉淀的宁静与温馨,是游子浪迹天涯的“魂”与“根”。在变迁的历史洪流中,我们总是拥有了很多波澜壮阔的风景,却也丢失了许多,这回不去的故乡,“今在哪隐藏”,丢失已久的往昔,让我们苦苦寻找。诗人以对比的方式平实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却是情感涌动。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席慕蓉写道:“故乡的歌是—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无论走得再远,身居何地,境遇何如,总有一抹剪不断的故园乡愁,时时缠绕在心头。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7
哲理与情感的有机交融
——潘兴斌《冬白菜》品鉴
文/寒山石
冬白菜
●潘兴斌
再苦寒,也活得皑皑青青
每每蔬果摊前相见
便不禁想到母亲生前的禀性

  一首好诗是非常独特的,具有独创性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一旦重复就变成了陈词滥调。有道是“看似寻常最崎岖”,创作之难,往往就在于找到寻常生活与独特诗意的关联而推陈出新。如潘兴斌的《冬白菜》 。
精彩的微型诗,常常别开生面,如一道闪电劈开常态思维的天空,摄人魂魄。这“冬白菜”,再也普通不过,但“再苦寒,也活得皑皑青青”,信手顺承了冬的寒、雪的白(也是白菜的色),且“活得”(而非“长得”)则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别出新意,写出冬白菜的品性。应当说,只这一句,就是一首很不错的一行体微型哲理诗。
  然作者笔锋一转,平静道来,“每每蔬果摊前相见”,在琳琅满目的蔬果摊前,诗人却对毫不显眼的冬白菜情有独钟,每每相见,睹物思情,“不禁想到母亲生前的禀性”。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所讲,“情以物兴”、“物以情观”,也就是感情因事因物而发,要用带有感情色彩的目光去观赏事物,从最普通的冬白菜到最普通的母亲自然过渡。从冬白菜历尽寒苦却皑皑青青到母亲含辛茹苦但冰清玉洁的共性诗意发现,诗人表达纯朴淡真正,情感浓烈深厚,令人为之感动。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顺畅通达,陈中见新、浅中见深、平中见奇,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环环紧扣,充满哲理,饱含深情,当为不可多得的精品。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8

植入一根信念的硬骨
——幽兰《信念》品鉴
文/寒山石
信念
●幽兰

一个信念根植右拳
从此 二百零七块骨头
一起饲养赤诚



人体207块骨头,搞错了吧?绝对没有!
庄严的举起右拳,举起坚毅的信念,就该是在我们身体的206块骨头上,植入了一块永远也砸不碎折不断的铮铮铁骨!从此,206块骨头,被这一块凝聚;206块骨头,因这一块而刚硬;206块骨头的力量,也被这一块激发的如同原子能爆炸释放。
因为,206块骨头一旦植入信念,就会蓬蓬勃勃地成长起一腔赤胆忠诚!
一个共产党人,如果被抽取了这一根信念的骨头,那原本的206根骨头即使完好无缺,也无异于行尸走肉!共产党人就是要比常人多一根这样的骨头,人体206块骨头+1根信念的骨头=共产党人,既是这首微型诗立意之基点,也是其最富新意之所在。
诗的奇趣与机巧就在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1:59

花开的声音是芬芳的惊艳
——养心兰《迟开的荷》品鉴
文/寒山石
迟开的荷
        ●养心兰
孤单有时候很惊艳
寂静中,你能听到内心的火焰
在吱吱燃烧

我曾这样写道:“微型诗是一支火把,燃烧在诗那灿烂夺目的国度。比起长诗的浓浓烈焰,虽然小,但却是一束智慧的火苗。”这首《迟开的荷》,正如同一支火把,激情四射地点燃!
这是一首配图诗。图中枯梗残叶,独有一朵荷花亭亭玉立惊艳开放。荷花三四月间“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五六月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深秋时节“秋阴不散霜飞晚,留的残荷听雨声”,及至初冬“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首配图诗,当是盛开的落幕与凋零的前奏。首句“孤单”顺应题目“迟开”,而“寂静中,你能听到内心的火焰/在吱吱燃烧”更是把“惊艳”承接得令人拍案叫绝!
人们常说“倾听花开的声音”,而这迟开的荷“你能听到内心的火焰/在吱吱燃烧”!这就是“花开的声音”,是在悄声屏气中,把血性的生命一瓣瓣悄然打开,充满梦幻、激情与芬芳。“三秋庭绿尽迎霜,惟有荷花守红死。”尽管在孤单中迟开,也要开得艳丽夺目,开出独立不迁的鲜活个性,开尽生命里所有的光华。
或许,每一朵孤单的生命之花,抑或孤独的精神之花,都要摒弃喧嚣与浮躁,以一种挺拔的力量,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在“寂静”中,在坚守中,让“内心的火焰”,发出“吱吱燃烧”的光芒。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2:01

一道鞭痕的呼啸
——墨林《海峡》品鉴
文/寒山石
海峡
●墨林
这道鞭痕,
一直喊疼!

微型诗体,最忌平庸无力,常喜出奇制胜。但或比喻或夸张或拟人等等,只要得一奇巧意象,往往就奇妙耐品。墨林《海峡》:“这道鞭痕,一直喊疼!”个人理解,诗人当是把台湾海峡,形象地比作一道鞭痕,一道深深地抽打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灵魂的鞭痕。此处喻海峡为鞭痕,既体现形似,又为夸张;而鞭痕在喊,则是拟人化的表达,使得这首一行诗读来扣人心扉,直击灵魂。
究竟,是谁那么狠心和残忍,竟把这血肉相连,一鞭子劈裂两半?这是疼痛,痛彻心肺;更是呼唤,撕心裂肺。那喧嚣奔腾的海浪,是千年不绝的呼喊;那无数飞溅的浪花,是骨肉分离的眼泪与苦酸。一直在抽打,一直在喊,那是郑成功“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的仰天长叹,是黄遵宪“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的泪流满面,是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肝肠痛断,是余光中“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两眼望穿。
此外,笔者以为去掉“疼”,改为“这道鞭痕,一直喊”,或更好些。一则痛而不言,不言不是不痛,而是必须直面这种悲痛、疼痛和惨痛;二则于“疼”之外,寓意更丰富,充满呼唤与期盼;三则从语气上来讲,更加斩钉截铁。
当然,为突出主题,防止歧义,题目改为《台湾海峡》或更能聚焦主题。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2:02

砸出一季深情来
——唐晓《春天》品鉴
文/寒山石
春天
●唐晓
简直就是一个桃花潭
什么思绪掉进去都咕隆一声
砸出一季深情来

春天实在是一个明媚而温暖的词语,春意撩人,春光充溢,春色温婉,春情荡人。而把春天喻之为一汪深情的桃花潭,这奇思妙想的铺垫,别出心裁,生动精彩。所谓“纵横自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诗贵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不仅是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友情,还有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淡淡哀怨,崔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无限惆怅,秦观“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欢愉美满……总之,无论“什么思绪”,所有触景生情的春之情怀,都会掉进这一汪桃花潭,且“咕隆一声”“砸出一季深情”。
无形的思绪石块一样有形地掉进,化抽象为具体;“掉”且“咕隆一声”,化静为动,紧扣心弦;一个“砸”字,极为生动传神;而“一季深情”则与“桃花潭”首尾呼应。
情贵真切,诗贵自然。这首诗毫无做作雕琢之笔,更无刻意辞藻之堆砌,而写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然朴实,平易通俗,如行云流水,通畅明快,且意象鲜明,诗韵悠长。“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能寄奇于平,于平中见奇,当为诗中极品。数千年来被传诵的诗作,莫不如此。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2:03

一个女孩的名字叫小雪
——午后《小雪》品鉴
文/寒山石
小雪
●午后
甚至,本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
在远山的杉木林间
她缓缓地取出奁盒中的粉底

清人沈德潜说:“事难显陈,理难言罄,每托物连类以形之。”比如描写雪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一夜梨花盛开之喻,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之以席来拟雪花之大的夸张,也有“未若柳絮因风起”之以柳絮飘飞言其满天飞舞。
而午后的《小雪》,似有神来之笔,“甚至,本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甚至”二字起笔,便包含了对雪花的林林总总的比拟。其实,没有必要想那么多,“小雪”“本来是一个女孩的名字”。作者独辟蹊径,以少女的洁白之色、轻盈之舞、美丽之姿,新颖绝妙地展现出雪花之态,既出人意料,又令人拍案叫绝。基于这一个贴切传神的比拟,接下来的抒写就顺理成章了。芊芊女孩、悠悠远山、挺拔的杉木林,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童话般画面。“她缓缓地取出奁盒中的粉底”,白了人间。
中间的空行也耐人寻味,给人一种仙女下凡的过渡感。
人常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诗之创新,就在于能从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之处,构思新颖,与众不同。把“小雪”称之为“一个女孩的名字”,这真是天才的奇思妙想。
或许,一首精妙的微型诗,往往就在一个“奇”字。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29 12:05

让灵魂站在高处
——幽兰《站在高处》品鉴
文/寒山石
站在高处
●幽兰
借用飞鸟翅膀,触摸天空的花朵,浩瀚云波绽放恬淡,飘逸悠然自得。
看风雨雷电,烈日灼灼,来也从容去也婆娑,笑傲人间几许蹉跎。
生命翠绿的触角,盘绕四季岭坡,磨难,不是它唯一的看客。岁月绝响的掌声,拍打我的骨骼,每条脉络都在喷涌,血红着高歌!

较之三行之内30字左右的微型诗,百字左右的微型散文诗就有了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的更大空间。如幽兰的这章《站在高处》。
王羲之说:“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试听之娱,信可乐也。”站在高处,就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别样风景,就会透过混沌的乱象找到自我宽广而清晰的方向,就会走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展现出生命的要义和壮美。
看飞鸟的翅膀搏击长空,看流云的舒卷恬淡飘逸。当然,也承受风雨雷电的击打、烈日灼灼的滚烫。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云突变;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来也从容去也婆娑”。紧接着一句“笑傲人间几许蹉跎”,承接上句,自然无痕,由“空间”及“人间”,呈现出一种达观开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生命翠绿的触角”在坚韧的成长中,漫山遍野,生机勃勃。因此,“磨难,不是它唯一的看客”。惟有历经寒冬磨难的生命,才会绽放出馨香四射的花朵。这正是:“岁月绝响的掌声,拍打我的骨骼,每条脉络都在喷涌,血红着高歌!”这几句写得更是辞藻华美,气宇轩扬,意气风发,斗志高昂。这是强大的内心,释放出的奋斗的气概,给人力量;这是澎湃的豪情,唱响的生命的礼赞,荡人情怀;这是厚重的底蕴,呈现的行走的张力,催人向上。这才是上下求索者呈现的人生的奇迹、生命的奇景,是坚韧进取者展露出的一腔浩荡诗情!
站在高处,不仅是一种美景尽收的开阔,更是一种登高望远的境界,一种博大无穷的情怀,一种超尘拔俗的气度,一种无所畏惧的豪迈。让灵魂站在高处,被磨难擦亮的生命,就会上演出大气磅礴的交响!


作者: 廖仲强    时间: 2024-7-29 17:18
首赏老师一组精评!您付出了大量的惮思和心血,启迪智慧,茅塞尽开,也必将对我辈及微诗后学者产生深远影响!感谢老师对拙作《漂流》的精彩详解!问候夏安!
作者: 潘兴斌    时间: 2024-7-30 00:17
寒山石 发表于 2024-7-29 11:57
哲理与情感的有机交融——潘兴斌《冬白菜》品鉴文/寒山石冬白菜●潘兴斌 再苦寒,也活得皑皑青青 每每蔬果 ...

深谢寒山石老师费心赐予美评!谨致以诗礼!
作者: 潘兴斌    时间: 2024-7-30 00:19
诚祝寒山石老师万福笔丰!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7-30 15:59
秀色可餐的柴达木
——秦巴山夫《柴达木》品鉴
/寒山石

《柴达木》
●秦巴山夫
盛一盆雪山,青草,牛羊,喇嘛庙
就一原地域风情
慢品天之蓝

陆机《日出东南隅行》有言:“鲜肤一何潤,秀色若可餐。”于是,“秀色可餐”就成为一个专门用来形容女子姿色的成语。但总觉得这是男权视角下的女性形象,因而不那么庄重。倘若是用来形容景色秀美,如“森峨峨之太华,若秀色之可餐”,倒是十分贴切。
微型写景诗在三行之内,也可盛上一盘令人垂涎欲滴的精美大餐。比如这首《柴达木》。如果说“一盆雪山,青草,牛羊,喇嘛庙”是主菜,那么“一原地域风情”就是下酒菜,“天之蓝”就是清冽醇香的美酒。这一盆丰盛的佳肴,融山之魂、草之绿、天之蓝、地之阔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地域风情于一体,可谓色香味俱全。
诗人遣字用词很是讲究,“盛”“就”“慢品”的系列动作,自然衔接,层层递进,步步推出大美佳境。之所以说“盛一盆”而不是“盛一碗”或“盛一桌”,因为这是举世奇观柴达木盆地这个“聚宝盆”的“盆”。之所以说“就一原”,而不是“就一道”或“就一盘”,因为这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原”。之所以说“慢品”而不是细嚼慢咽甚至狼吞虎咽,因为这是像宝石一样澄澈的“天之蓝”,是沁人心脾、令人陶醉的“高原蓝”。只有在“慢品”中,才能享有“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的闲适和悠然。
整首诗色彩纷呈,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大写意与小镜像交相辉映,客观描写与主观体验有机结合,为读者盛上了一盆秀色可餐、令人神往的神奇柴达木。无怪乎有人说,这是此生必去的秘境之旅,不去后悔一生。




作者: 波吒    时间: 2024-8-4 22:09
分享精彩,感受情怀!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8-7 15:26
做人切莫学变脸
——余薇野《赤橙黄绿青蓝紫……》品鉴
文/寒山石
《赤橙黄绿青蓝紫……》
余薇野

不是虹,是人脸!

世间万物皆过客,唯留哲理照心房。经典的微型哲理诗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且因其精短很容易让人过目难忘。其创作过程或触景生理、或以物寓理、或咏史明理、或直言说理,但均应诗情与理趣合一。
王昌龄《诗格》“十七势”中,对“理入景势”有集中的阐述。‌他提出:“理入景势者,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入景,语始清味;理欲入景势,皆须引理语入一地及居处,所在便论之,其景与理不相惬,理通无味。”强调‌诗歌中的道理应当通过具体的景象来表达,将哲理自然地融入其中,‌而不是直接陈述道理本身。
这首一行体微型诗的诗题是重要的铺垫。如果看作一首无题诗的话,那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不是虹,是人脸!”诗作借景说理,采取“不是……而是……”的并列句式,形成了强烈反差。“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人所共知的彩虹居然“不是虹”;七色彩虹的美丽无比,居然是人心叵测、世道险恶的诡异多变,就像川剧的“变脸术”,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当然,若果真是表演的“变脸术”,那越快越嗨,是一种艺术。但做人切莫学变脸。一个人,或“看人下菜碟儿”,或“一阔脸就变”,变脸比翻书还快,大抵不是一个可交之人。
这首诗语言平易直白,但立意巧妙,平中见奇,揭示哲理入木三分,令人耳目一新。同时,饱含情感,爱憎分明,哲理依附于诗情,并与诗情和谐统一,体现了情景交融的创作原则。


作者: 幽兰    时间: 2024-8-7 16:18
让灵魂站在高处
——幽兰《站在高处》品鉴
文/寒山石
                                                 站在高处
                                                      ●幽兰
   借用飞鸟翅膀,触摸天空的花朵,浩瀚云波绽放恬淡,飘逸悠然自得。
   看风雨雷电,烈日灼灼,来也从容去也婆娑,笑傲人间几许蹉跎。
   生命翠绿的触角,盘绕四季岭坡,磨难,不是它唯一的看客。岁月绝响的掌声,拍打我的骨骼,每条脉络都在喷涌,血红着高歌!

    较之三行之内30字左右的微型诗,百字左右的微型散文诗就有了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的更大空间。如幽兰的这章《站在高处》。
    王羲之说:“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试听之娱,信可乐也。”站在高处,就有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别样风景,就会透过混沌的乱象找到自我宽广而清晰的方向,就会走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展现出生命的要义和壮美。
   看飞鸟的翅膀搏击长空,看流云的舒卷恬淡飘逸。当然,也承受风雨雷电的击打、烈日灼灼的滚烫。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风云突变;也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来也从容去也婆娑”。紧接着一句“笑傲人间几许蹉跎”,承接上句,自然无痕,由“空间”及“人间”,呈现出一种达观开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生命翠绿的触角”在坚韧的成长中,漫山遍野,生机勃勃。因此,“磨难,不是它唯一的看客”。惟有历经寒冬磨难的生命,才会绽放出馨香四射的花朵。这正是:“岁月绝响的掌声,拍打我的骨骼,每条脉络都在喷涌,血红着高歌!”这几句写得更是辞藻华美,气宇轩扬,意气风发,斗志高昂。这是强大的内心,释放出的奋斗的气概,给人力量;这是澎湃的豪情,唱响的生命的礼赞,荡人情怀;这是厚重的底蕴,呈现的行走的张力,催人向上。这才是上下求索者呈现的人生的奇迹、生命的奇景,是坚韧进取者展露出的一腔浩荡诗情!
   站在高处,不仅是一种美景尽收的开阔,更是一种登高望远的境界,一种博大无穷的情怀,一种超尘拔俗的气度,一种无所畏惧的豪迈。让灵魂站在高处,被磨难擦亮的生命,就会上演出大气磅礴的交响!


作者: 幽兰    时间: 2024-8-7 16:23
万分感谢山石老师花费大量心血和牺牲很多业余时间,为中微诗友诗作进行高屋建瓴的赏析,刚看到您7月29日添加的对幽兰微散《站在高处》的精彩品鉴。这个帖子汇总的不仅仅是您的超人才华,还有您对中微的那份深沉的爱和对诗友作品的尊重,以及对诗友们创作方向的引领。谢谢山石老师的辛苦付出,置顶并精华。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8-8 15:28
幽兰 发表于 2024-8-7 16:23
万分感谢山石老师花费大量心血和牺牲很多业余时间,为中微诗友诗作进行高屋建瓴的赏析,刚看到您7月29日添 ...

谢谢关注,应该的
作者: 幽兰    时间: 2024-8-9 07:54
寒山石 发表于 2024-8-8 15:28
谢谢关注,应该的

山石老师辛苦了,致敬!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8-20 17:40
诗是最纯粹的生命言说
——寒山石《幸福的极致是波澜不惊》自评


幸福的极致是波澜不惊
▲寒山石


当我老了  我就头枕一地阳光
抱着往事的青草  睡成山的模样
看流云飘飞  听风吟唱




诗是灵魂的语言,是生命的言说,是诗人内心真实情感的释放,是对思想、精神、生命、自由、向往‌以及人性和个性等等的表达,‌是对自身心灵的慰藉、滋养、拷问或鞭策,是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解,‌而不只是语言的技巧和感觉的表达。一言以蔽之,诗就是最真实、最纯粹、最浓缩的生命言说。对此,古典文学大师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去写诗。”她还说:“真正的好诗是浑然一体的诗。对这样的诗,你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处。”
当然,绝对不敢妄言这首微型诗就是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这样的诗”,但它的确是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向往与言说。繁华落尽,大道至简。“幸福的极致是波澜不惊”这一诗题或主题,旨在阐明人活到极致,一定是身心清简、内心充盈,从容自如、波澜不惊。而这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生命状态,也只有阅尽人生沧桑,走过红尘岁月,方知道淡然最美;看尽人世繁华,才明白平淡最真。
所以,“当我老了”,走过壮志凌云的激情与五彩斑斓的梦想,走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不再年轻,那时,要过怎样的生活?未来呈现出如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般简单而丰富、常见却独特、如幻但清晰的画面感:“我就头枕一地阳光”的和暖,温馨而不孤寞;“抱着往事”鲜嫩如初的“青草”,像老牛一样慢慢咀嚼, 充实而不空虚;“睡成山的模样”,就像一座山,横亘着,当然也挺立着,同时也静静地沉默着,“看流云飘飞  听风吟唱”,静观世事,笑看人生,独立淡定而不失自我。这就是一种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向往,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境,一种豁达乐观、境由心生的从容。
虽是近黄昏,但夕阳无限好。人生那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且让脚步多一份淡定从容,让人生多一份通透澄明。
当然,“当我老了”,既是一种老之将至或已至的状态,也或是一种“老去”的终结告别,这样“化身如山”的终极归宿,那也是“幸福的极致”,更当波澜不惊。




作者: 潘兴斌    时间: 2024-8-21 11:15
佳作佳评。赏学。
遥祝寒山石老师秋安撰悦!
作者: 潘兴斌    时间: 2024-8-21 11:15
人生有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哪)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8-22 13:24
百味熬过自醇厚
——寒山石《人世间》自鉴
文/寒山石




《人世间》

一口大锅
用日月星辰
煮苦辣酸甜

人世间就如同一口蒸煮的大锅,将情义、名利、善恶、美丑、正邪、清浊、荣辱、恩仇、浮沉、顺逆、进退、成败、得失、悲喜、祸福、圆缺等等各种元素掺杂一起,煮出的是五味杂陈的人生。
世间人生百态,千滋百味皆在煎熬滚煮。面对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历经煎煮是人生的常态。正如王阳明所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中也这样写道:“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可见,熬是坚毅的定力、是必经的淬炼、是成长的蜕变。因此,不只是要熬过日月星辰沧桑岁月、煮尽苦辣酸甜百味人生,更要煎熬滚煮出大道通透的悟性、稳定平和的心境、乐观豁达的胸怀、历久弥坚的意志、坚韧精进的毅力、知行合一的修行。
当然,煮得好不好要看各自的厨艺(或修行)。有人煮得粘稠适当,香甜可口,恰到好处,但也有人却煮得或半生半熟,或焦味十足,或煮来煮去还是一锅生饭。
这正是:人生恰如一锅粥,苦辣酸甜心中修。不疾不缓文火煮,百味熬过自醇厚。
对这首诗作,诗人潘兴斌如下点评很是精到:诗题自然入诗,诗人将“人世间”视为“一口大锅”,想象大胆,用喻让人耳目一新。此“锅”拿来作甚?其“大”究竟多大?“用日月星辰/煮苦辣酸甜”,这样的作答,真可谓惊世骇俗:虚与实、地上与天宇,以一“煮”字焊接,浑然天成。意境宏阔,富有内涵,难得的一首微诗佳作!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8-29 17:11
本帖最后由 寒山石 于 2024-8-30 17:37 编辑

而今迈步从头越
——徐英才《夕阳》品鉴 
文/寒山石


夕阳
●徐英才


火红的句号
句住又一个丰硕
跃向另一个辉煌



比喻,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精当、新颖、形象、传神的比喻,有一种奇特的魅力甚或神奇的“魔力”,可以把抽象化为具体、把深奥化为通透、把感受化作画面、把模糊变得清晰、把日常变得有趣,会让诗作顿然生辉。正如著名作家秦牧所说:“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忽然清晰明亮起来。”这首微型诗,诗人喻夕阳为“火红的句号”,实为奇思妙想,却又因其形似而合情合理,只五个字,“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开场就光彩照人,夺人眼球,以意象新奇而取胜。
紧接着“句住”二字,顺承上句。大家知道,句号是用于陈述句末尾的标点,提示读者该句的表达意思已结束。而此处“火红的句号”“句住”“丰硕”,又让人联想到这一天收获的成果,如一枚熟透的红果实挂在西天,芬芳四溢。当然,此处的“又一个”也不可或缺,它表明过往的日子不负时光,收获连连,充实丰盈。
当然,句号也表示一句话的结束,新一句话的开始。所有的“丰硕”毕竟属于过去。因此,仅仅“句住又一个丰硕”只是当下的成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满足现在的成就,就会裹足不前,就会窒息了未来,所以“句住”“丰硕”,绝不是“夕落”或“西落”,而必须“跃向另一个辉煌”。这里,“跃向”之“跃”,就是飞跃、跨跃,就是跃马扬鞭、鱼跃龙门,就是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而“跃向”之“向”,就是方向、趋向,更是志向,是心向往之的梦想,是奋勇向前的状态,更是所向无敌的气概。概言之,“跃向另一个辉煌”,那就是要再次历经长夜的磨砺,挥洒如繁星般的汗珠,采撷思想的晨露,收集人生最绚烂的霞光,在新的一天日出东海光耀四方,展现出又一幅辉煌画卷的磅礴壮阔!
整首诗以“火红的句号”为统领,“句住”当下与“跃向”未来的接续,“又一个”收获与“另一个”志向的层递,“丰硕”成果与“辉煌”梦想的衔接,一一对应,浑然天成。句住丰硕,谱写辉煌,再接再厉,永不止步,其立意独特,以昂扬斗志催人奋进。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生每天都是新的起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成长、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发展、超越的过程在追光逐梦的路上,必须永葆“而今迈步从头越”“重整行装再出发”的谦逊态度、毅然果决、坚韧定力和豪迈志向!


作者: 幽兰    时间: 2024-8-30 09:13
好诗佳评一并欣赏,山石老师辛苦了
作者: 寒山石    时间: 2024-9-2 14:12
豪华落尽见真淳
——张新泉《想龙泉》品鉴
文/寒山石

《想龙泉》
▲张新泉
桃花才骨朵
人心已乱开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虽有淡浓之别,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传统审美观是重淡而轻浓的。淡,不是平淡,而是淡中有奇;不是寡淡,而是淡中有味。
坐落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山泉镇的桃花故里,是四川著名风景区——花果山风景区的核心景区。每逢阳春三月,漫山遍野桃花竞相绽放,游人如织。但第一届鲁奖获得者、成都诗人张新泉这首两行诗,并未直接描摹这一观花如潮的盛大景象,而是另辟蹊径,化实为虚,“想龙泉”而不是“观龙泉”,“桃花才骨朵/人心已乱开”,只10个字,以对比手法写桃花未开、人心已乱,期待之心、向往之情、欲往之态、相邀之语,掩饰不住的兴奋,如少男少女的初恋赴约。诗作没有华丽辞藻,没有难字僻句,不加修饰,自然天成,淡中有奇,淡中有味,于平易中尽显诗趣诗味。
其实,淡乃天下至味。那些流传千古的诗作,通常正是这种淡中有奇、淡中有味之诗,如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清明》等等。当然,练就这等“绝顶功夫”,绝非易事。梅圣俞云:“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就连王庭坚在《与王观复书》也感叹:“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葛立方一语道尽其中玄机:“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芳,然居可造平淡之境。”又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平淡而到天然处,则善矣。”由此可见,淡中有奇、淡中有味,这是一种千锤百炼又不见人工斧凿、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是一种超越了雕润绮丽、绚烂至极却又褪尽芳华的老成风格。
真味淡中求。对此,微型诗人当孜孜以求。


作者: 幽兰    时间: 2024-9-3 16:19
学习欣赏山石老师佳品力作,秋安




欢迎光临 微型诗 (http://zgwxs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