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

标题: ★拨动心灵的“情”弦——华文微型散文诗精品300首概读 [打印本页]

作者: 赵德民    时间: 2014-4-7 12:18
标题: ★拨动心灵的“情”弦——华文微型散文诗精品300首概读
                       拨动心灵的“情”弦
                            ——华文微型散文诗精品首概读

                                     杨    平

       或者不会是偶然,自《唐诗三百首》始,便不断有《新诗三百》,《诗三百》等等各类诗歌选本,其目的乃打造可以传世,可以经典的诗歌读本。这本《华文微型散文诗精品300首》恐怕也如此考虑,在我的记忆里,既是精品三百,又是微型散文诗,这应该是第一部,因而,对集子自然抱有更高期望,粗略浏览了一遍编撰者发在邮箱里的电子清样,的确有些惊喜,不能说集子已经尽善尽美,但其中收录的许多微型散文诗让我眼前一亮。
    微型散文诗,对于我是一个新概念,过去文学教程规范的分类没有微型散文诗这一体例,大概也是最近几年随着微型诗歌的兴起,衍生出来的文学样式的分支,还好理解,其实就是散文诗,因其体量、容量的大小、短长而界定。如果硬是要认为这就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式,有独立鲜明的文学特征和文学表现方法,我以为暂时还有些牵强,姑且就把它看做短小的散文诗,当然,不否认微型散文诗有自身的一些若隐若现的特点,比如形式上的三行等等。令我感兴趣的不是文体,而是作品本身,很难想象,突然看见有这么多写微型散文诗的诗人,各种背景,各种年龄段,其中甚至收录了新诗开拓者之一的刘大白,以及邵燕祥、流沙河这样卓有成就的老诗人,足见集子的档次。
       收录在《微型散文诗精品三百首》的作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个“情”字,自然之情,家国之情,爱恋之情,思想之情。“文者,所以接物也,情系于中而欲发于外者也。以文灭情则失情,以情灭文则失文。文情理通,则凤麟极矣。”(刘安《淮南子》)。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强调了诗歌之所以美,是因为诗歌表现了诗人丰富而美好的情感,情是诗歌生命力的美感表现。它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的束缚的巨大作用,标志着文学情感论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洋洋洒洒的微型散文诗三百,让我体验感受到了诗人们浓浓的情怀,无论是自然的,外在的情感;还是心灵的,内蕴的情感。总体看,这部诗集大致表现了三种情感倾向。

   (一)写景状物,书自然之情
       山水诗,风景诗,咏物诗,古往今来,一直为文人墨客倚重,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花团锦簇,春夏秋冬,无不成为诗人笔下的书写对象。魏晋南北朝钟嵘《诗品》序中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詠”;《文心雕龙·明诗》也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说明了外部客观世界对人心理和情感的作用,因而,寄情山水成为文学表现的必然。集子里的许多作品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某种角度上看,爱自然,就是爱我们人类自己。

五月笑了,倾洒一片斑斓的色彩。
云只几笔行草,就扫去了季节的冷漠。天空的表情,从此蓝得浩荡。
大地的心事生动起来,红的激情,绿的青春,黄的希望,依次打开心中一幅的精彩的油画。                  
                                          ——安然玲珑作品:《红五月》

       这是一首写五月的微型散文诗,起句抓住特征,直接从五月的斑斓色彩开始,二三两句则是对特征的全面展开,最后得出结论:一幅精彩的油画。三行诗,一个立体饱满的红五月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作者对五月的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纯客观的描写,而是把自己爱自然的主观体验融入诗句中,自然之美,更多显现为人类心灵的折射。

傍晚的霞光柔和绮丽,环抱村庄,亲吻林地,和风播种幸福的秘密;
草木含羞妩媚,披上红纱想入非非,路边的石竹努着小嘴在等谁?
村庄祥和静谧,姑娘灯前编织红红的心事,娘的唠叨纳进了厚厚的鞋底。
                                ——南极石《山村的傍晚》

       若干物象,意象构筑的诗歌,一开始就给我们以鲜明的画面感,霞光,村庄、林地、草木、石竹......,表面看似乎有些庞杂,其实,诗歌是在有序运行,由高处到低处,由宏观到微观,由背景到主体,由物而人,所有物化描写,都为了切入“村庄祥和静谧,姑娘灯前编织红红的心事,娘的唠叨纳进了厚厚的鞋底。”这首诗歌,你可以把它看做是大自然美丽的杰作,更可以把它视为人类与自然其乐融融,相互依存的一种美好状态。

   (二)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情达意
      “触物以起情,索物以托情”,这本微型散文诗集的诗歌,绝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不为写景而写景,更不把描写放在纯自然纯客观的层面,而是把景物描写当做主观抒情的载体和手段,借景抒情,借景物表达个人的情感愿望,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观,以物及情,寓情于景,以情达意。

狂风卷起尘土,你会变得暗淡、昏黃……只那么一会儿,你有被扭曲的悲哀。
只那么一会儿,轻浮的尘土,跟着风,销声匿迹了。
而你,永远是你;没有迷失方向,在天路上匆匆前行,有如无声的信鸽。
                                          ——王尔碑《行云》

       王尔碑这首《行云》,其中的云,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物象,而是成为符号、象征和隐喻。诗歌为行云设计了一个具有撞击感的开头:“狂风卷起尘土,你会变得暗淡、昏黃……”,让人对行云产生一种不堪一击的感觉,对行云而言,这是先抑。第二句笔锋一转,云开雾散“只那么一会儿,轻浮的尘土,跟着风,销声匿迹了。”被压制的行云扬起来了,“而你,永远是你;没有迷失方向,在天路上匆匆前行,有如无声的信鸽。”。行云如此,人生亦然,凸显一首诗歌的价值,更多时候不在诗歌表面,而在诗歌背后。

羊在墙角吃着槐叶。一串串生动的记忆,在槐树的花影里,摇曳。
落入缤纷的流年。炊烟妖娆。母亲一路的蹒跚往事,只怕是——
比那槐花,还要白些……
                             ——云海无岸《又闻槐花香》

       羊和槐,构成了云海无岸这首《又闻槐花香》最深动的两个意象,吃着槐叶的羊,咀嚼出缤纷的流年,生动的记忆,蹒跚的往事......。拟人化的羊,其实本就是物化的人,作者写羊,写槐,恐怕其意并非为了吃着槐叶的羊,诗歌很唯美,“母亲”一词的出现,略显忧伤的情绪,让我们想到许多往事,许多老去的亲人。

宁静的心犹如一湖秋水。谁投入一枚石子,也会泛起一阵波纹。湖边山影,皱成一幅迷蒙的风景。
一颗跳动不安的心。一幅可望而不及的织锦。
静下心来,梳理思绪,用诗编织一个新的梦境。
                        ——华心《湖水》

       把湖比作心,而又以湖的形态描写,这是华心《湖水》的匠心,第一句分明就是湖上风景,“波纹”,“山影”,美妙的湖光山色,随着诗歌发展,湖水其实是意象,是诗人一颗不安的心,是诗人用来编织人生,思想,信念,追求,新的梦境。

风的剃刀让麦田失去麦芒般尖利的目光。
此时,松散的金色是一种枯萎的荒芜。
我扯过一方云,让雨驱赶回大地失散的灵魂,以一株野草的方式醒来。
                                    ——阿鬼《失落的麦田》

       阿鬼的诗歌语言具有穿透性,《失落的麦田》毫无疑问是语言的精品,把风比作剃刀,而让麦芒失去目光,两种不同但有部分特征吻合的事物,放到一起类比,结果就是一方压倒一方,如果仅此而已,也没什么独到之处,最后一句,“我扯过一方云,让雨驱赶回大地失散的灵魂,以一株野草的方式醒来”,原来,麦田的失落只是暂时的,麦田终究会以另一种方式苏醒,以另一种方式蓬勃。这首诗歌借麦子抒情,以情达意,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

   (三)剖析现实世界,反思现实生活,抒思想之情
       无论怎样的艺术形式,音乐,文学,绘画,建筑,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包括微型散文诗)自然无法超然。我们生活在一个现实的世界,你永远无法穿越过去和未来;我们生存于一个共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无法保持真空状态里纯粹的自我。唐朝皎然在其《诗式》中说:“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你当然可以表现大我,也可以表现小我,但所有一切都必须建立在现实的自然、人类、社会之上。《华文微型散文诗精品300首》为我们提供了反映、剖析现实世界,反思现实生活的内容范本。

你紧握着我,像握着桅杆,瞭望远处的神灯,
神灯照亮的路曲折幽长,似通向地狱。你并不为此恐惧,因为那是你的岸。
你很快丢弃了我,像丢弃了过去。
                                     ——清荷铃子《画笔》

       你和我,这可能是情感的两极,也可能是人生的两极,任何一极的背叛,都会令情感和人生的结局走向反面,诗歌借用了“桅杆”,“神灯”,“岸”等意象,表达了拥有和舍去的某种禅意,握住我的时候,我就是桅杆,看见的是神灯,神灯引路,使你不惧通往地狱,而地狱恰恰是你的岸。然而,当美好过去,你丢弃了我,也就意味丢弃了过去。我不知道作者是在述说某种情感失落,还是禅解人生?但实实在在这就是我们的生活。

沉醉的时分,只有沉醉。
清醒的时分,只有清醒。
寂寞的,又不甘寂寞的来客,只在我沉醉与清醒之间叩门。
                                 ——邵燕祥《诗》

       我不知道老诗人邵燕祥这首《诗》写于何时,但仅就这三行,足以证明其语言表现的大家风范。名为《诗》的这首作品,三句话写了三种状态:沉醉。清醒。寂寞。表面看,前两句好像有些漫不经心,甚至随意,沉醉时当然只有沉醉,清醒时也只能清醒,仔细想想,精妙绝伦,简约固然具有简约的美,铺排更有其回环的韵味和节律的美。人生原本混沌,诗人则把人生分为沉醉时和清醒时,黑白分明,那么,掀开这两道门,是不是有第三道门?诗人给出了答案,沉醉与清醒之间还有一道门,这道门,只在寂寞,又不甘寂寞的来客时开启。短短三行,诗意无穷,内蕴无穷,魅力无限。

如同小小的红豆,想撕裂,这片沉重的黑。
弱光哟,映滿屋檐下暖融融地泛着桔色,给这孤寂的冬夜渗入了温情......
噢......人的心灵,就如这旷漠的静夜,需要一颗点亮的星火,那怕是小小的情感......
                                                           ——怡凡《蜡烛》

       以蜡烛象征光明,象征温暖,本没有什么新意。怡凡这首《蜡烛》贵在叙述,贵在表现,温婉而柔美的叙述,抑扬顿挫的表现。第一句“如同小小的红豆,想撕裂,这片沉重的黑”,首先赋予了蜡烛斗士的使命,撕裂黑暗,与黑暗斗。蜡烛之所以崇高,就在于以身赴死,争不可能为可能。第二句“ 弱光哟,映滿屋檐下暖融融地泛着桔色,给这孤寂的冬夜渗入了温情......”,从诗歌运行上看,这儿放慢了节奏,也带我们进入了一种淡淡的温情之中,黑暗虽黑,但是弱弱的烛光,给孤寂的冬夜注入了暖色。最后一句是蜡烛作为象征意义的延伸,蜡烛,不仅能够点亮冬夜,也能点亮、温暖心灵。

       几乎是在仓促间应邀读完这部《华文微型散文诗精品首》,零零碎碎有了以上这些匆忙的感受和断想。作为选本,应该说编选是成功的,无论作者或者作品,都为今天的微型散文诗欣赏和写作提供了可资参考的依据和范本,虽然选编的题材内容,由于太偏重写景状物,可能对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关注度不够,但瑕不掩瑜;作为新的文学样式,我想还应该在路上,不管怎样,祝福这部微型散文诗文本,祝福孜孜不倦正行走在路上的人们。

                                                                        2014.4.5.凌晨.凉山东


作者: 赵德民    时间: 2014-4-7 12:40
非常感谢杨平老师为本书写评!
作者: 卢利斯    时间: 2014-4-7 17:25
华文微型散文诗精品里,密密麻麻都是情!
作者: 山水之间    时间: 2014-4-7 21:50
学习佳论!
作者: 李道路    时间: 2014-4-8 07:21
欣赏美评。学习问好!
作者: 忠民    时间: 2014-4-8 19:26
学习好评
渴望早日读到
作者: 依然的诗    时间: 2014-4-11 16:06
学习与问好!
作者: 诗笑    时间: 2014-4-11 21:25
学习,热切期待早日拜读!!
作者: 雪中梅    时间: 2014-4-12 17:40
精彩的书评。老师辛苦了。
作者: 洞庭野歌    时间: 2014-4-13 23:13
精彩诗(书)评,精彩情感,相得益彰
作者: 风抚雨润    时间: 2015-6-8 05:45
精品力作,赏读学习!




欢迎光临 微型诗 (http://zgwxsg.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